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概要介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科学计划。阐述了该计划的形成历史、科学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LUCC研究目的是改善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或动力学)的认识,以着重提高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3,自引:5,他引:88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氧化学性质及过程、气候、水文、土壤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着重综述了轩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NOAA-AVHRR数据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OAA-AVHRR数据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李晓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本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区域及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源——NOAA/AVHRR数据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作为全...  相似文献   

4.
基于3S技术的西部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莉 《地质与资源》2003,12(3):188-192
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分析参数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地区是石羊河流域的东部和北部.整个流域湿地、冰川、耕地、裸露地、草地、盐碱地等都发生了变化.研究实践表明,利用3S技术进行国土资源调查,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数据平台,每5~10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开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全球和区域尺度的土地覆盖特征对全球环境状况的评估、模拟未来全球环境的情景有重要的作用。2000年在Internat 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杂志上出版了题为"GlobalandRegionalLandCoverCharacterizat 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的专辑。在此基础上,介绍、总结了国际上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全球和区域等大尺度土地覆盖研究的新进展。分别从数据源与制图的时空尺度、制图方法(数据预处理、分类、精度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现今的两个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库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水文学、营养元素、悬浮物、沉积物、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海洋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介绍了当前北海沿岸的英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实施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计划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与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结合,提高对全球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区20多年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地专题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采用分层剔除手段和掩膜技术实现了黄河源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时相信息自动提取与高精度定量化。结果表明,源区20多年来沼泽湿地急剧减少,重度荒漠化土地以6.03%的年速率递增,至2000年时已增至1976年的4.44倍,沙漠面积由1976年的约60km^2扩展至2000年的140km^2。  相似文献   

10.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10℃积温为指标划分的自然带,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以垦殖率、土地产出、城市个数、城市建成区用地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破碎度等为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通过自然单元和社会经济单元的数据匹配,量化土地利用/覆盖在不同自然带上的差异,从而分析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以期为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集成的遥感识别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以1988-1998年为时间跨度,利用Landsat5TM遥感数据开展土地覆盖变化识别中多种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的集成应用研究。以后分类比较法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改进的差值法定义的"变化"目标进行修正,将两种方法有机集成综合地确定土地覆盖变化。根据变化前与变化后覆盖不同但土地利用方式相同或类似的原则进行合并处理,最后得到厦门市1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各种成因类型及其数量。结果表明,10年间厦门市因城市化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为590.83km2,变化强度为31.14%,引起厦门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有 8种成因机制类型,面积达351.99km2,变化强度为18.55%。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研究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课题。本文依据覆盖贵州省20世纪90年代末5 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的转化过程;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省内各区域退耕还林与毁林开荒并存,区域间有明显的差异,整体景观尚处于波动状态。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由于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中低覆盖度荒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间的频繁转换,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耦合等特点,提出并初步设计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研究的星地一体化LUCC—气候—生态系统耦合研究技术方法体系,并就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影响的LUCC演变规律及动力学机制、LUCC...  相似文献   

14.
关于编制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几个问题的探讨黄继红南京市地籍管理处,南京,210018关键词:土地利用,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件编制,江苏南京DiscussionOntheCompilationof1∶50,000Land-UseMap¥Huan...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导致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巨灾风险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促进全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2014CB954300)"以可持续性科学为主要依据,以有序人类活动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观测、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为主要手段,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定量关系,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有序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提出景观及区域尺度上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综合策略。该研究项目将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促进我国半干旱地区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地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松嫩平原为例,开展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研究。该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等10个市县,土地面积46930km2。半个世纪以来,该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迅速发展,制约该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多元遥感数据为空间数据源,以3S技术为支持,以1km×1km的栅格单元为最小信息图谱单元,构建地学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回归分析; 及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2019年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湿地、水域、草地的面积分别减少61.37%,52.45%和45.77%,盐碱地面积增加21.76%。盐碱荒漠化将进一步扩张。因此,必须及早制订相应的对策与方案。
文章将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相融合,构成地学信息图谱-CA­Markov耦合模型,以栅格图谱数据-元胞图形数据进行模型运算,将复杂的、变化的生态景观特征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使研究的全过程实现了栅格化、数字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图谱化。  相似文献   

17.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土地利用现状。第一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管理、国家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国土管理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发展形势对土地调查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作出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乡市整理、复垦与开发各类利用不充分和未利用土地的类型、区域分布规划,指出了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利用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并为编制新乡市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山西地质》2012,(2):98-101,103
本文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对象,对万柏林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指标量化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动态利用总体趋势及数量、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万柏林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编后记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主题是当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 (IHDP)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全球和区域生态安全密切相关 ,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将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在目前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生态—生产范式”(编号 :G2 0 0 0 0 1 86 0 0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编号 :G2 0 0 0 0 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