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33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氯元素广泛分布于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中,并在地表圈层之间进行迁移和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氯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35Cl和37Cl,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5Cl=75.153%和37Cl=24.147%.氯离子在地表环境中通常没有价态变化,既不发生引起键能明显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不明显参与生物作用,因此氯离子不会因元素迁移形态转变而改变同位素组成.但是,自然界中氯同位素37Cl和35Cl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氯在蒸发结晶、离子扩散、渗透和对流混合等水体迁移过程中35Cl和37Cl的运移速度因其质量差而有所不同,致使氯同位素发生分馏[1].在蒸发沉积作用过程中,因37Cl相对35Cl有较大的键结合能,而优先进入固相(盐类沉积物)中.相对于其它轻稳定同位素(H、O、C)而言,稳定氯同位素的分馏并不明显,自然界中δ37Cl为-14‰~16‰,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氯同位素组成大多集中在-2‰~2‰.近年来,氯同位素测定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准确度,使得氯同位素得以广泛应用于对蒸发盐、地下水体的演化、海水入侵、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成矿流体作用、氯代有机溶剂的分馏机理、人工合成与自然降解的有机物示踪等方面的研究[2~10].  相似文献   
112.
采用马弗炉将样品与NaOH混合进行熔融煅烧,热去离子水提取、离心、稀释后过OnGuard Ⅱ H柱和过滤膜进行前处理,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测定了Ta2O5和Nb2O5的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该方法对三种被测阴离子的检测限(s/N=3)在0.15~0.70μg/g(以固体样品实际浓度计)或0.136~0.623μg/L(以溶液浓度计),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均在两个数量级以上,方法的精密度(RSD,n=7)小于5.46%,回收率为88%~106%,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3.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 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 l-FeC l3-HC 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 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 l-FeC l3-HC l体系浸出B 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 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 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似文献   
114.
第三代浅水波浪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在黄渤海域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燕 《气象科学》2006,26(3):265-271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第三代浅水波浪数值预报SWAN模式的概念、特点、原理等的基础上,着重介绍Mm5模式对风场的模拟,以及利用模拟结果作为SWAN模式中的风场资料,对大连沿海及黄渤海域(36~41°N,117.5~125.5°E)的浪高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15.
《测绘科学与工程》2006,26(4):F0002-F0002
第二代摄影测量卫星工程立项综合论证成果与第一代相比,在技术指标和性能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与国外同类卫星比较,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工程实践证明:论证正确,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6.
甘肃代家庄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忠平 《甘肃地质》2006,15(2):42-47
代家庄铅锌矿床是通过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在西秦岭地区发现的SEDEX型铅锌矿床。本文根据代家庄矿区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剖面测量结果,对Pb、Zn等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代家庄铅锌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归纳出该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7.
氯代烃是地下水中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需要很长时间与经费。近年来随着铁还原技术的发展,纳米铁和纳米双金属也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利用批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四氯乙烯(PCE)为目标污染物,研究纳米镍/铁在去除PCE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暴露后的纳米Ni/Fe脱氯速率比不暴露时速率降低约4倍;反应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每升高10℃,反应速率常数kSA提高2~3倍;在一定范围内,Ni/Fe质量比越高,越利于脱氯反应的快速进行,当Ni/Fe的质量百分比为8%左右时,对氯代烃脱氯速率最快;反应液中的溶解…  相似文献   
118.
对氯胺T-四碱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碘的条件作了部分改进及进一步的优化。标准物质和样品以碳酸钠一氧化锌混合试剂分解,用醋酸中和溶液时生成的醋酸钠缓冲体系控制溶液酸度,以蓝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计算结果。在选定条件下,方法选择性好,操作手续简便;检出限为0.15μg/g;经过近3万件样品、几百件国家标样考验,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9.
《中国勘察设计》2007,(5):76-77
2007年4月19~20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信息化成功案例分享活动一理正第二代管理信息系统成果分享”大会在北京广东大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勘察设计协会相关领导,各勘察设计单位院长、总工、信息化工作负责人等300多人,150多家单位出席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120.
覆膜态Fe(OH)3在厌氧条件下生物降解苯和甲苯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条件下氯代烃的污染经常会与石油烃的污染共存,对于这种混合污染羽的治理,第一步采用粒状铁还原氯代烃,后续利用微生物和第一步产生的副产物生物降解石油烃。苯系物是石油烃中毒性较大、存留时间较长的污染物,本文利用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厌氧条件下用Fe(OH)3覆膜于石英砂表面的Fe(Ⅲ)作为电子受体降解苯和甲苯。结果表明,Fe(Ⅲ)作为电子受体时苯和甲苯能够发生厌氧生物降解,经过驯化后苯和甲苯的降解速度明显加快。降解实验表明甲苯的降解速度比苯的降解速度快,苯降解的半衰期是4.02d,甲苯降解的半衰期是3.8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