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ICP-MS和XRF方法,对湛江湾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和重金属元素丰度测试,并利用5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对湛江湾临港产业布局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高于大洋玄武岩,LREE和HREE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异,Eu和Ce表现均为负异常特征,其来源可能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地质积累指数法表明,沉积物Cu与Zn少量超标,具有中等程度污染,而Cd超标严重,达到严重污染程度。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分析表明,污染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发生概率在21%左右,其中以Cu,Zn和Cd为主。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生态风险等级为CdCuZnPbCr,其中Cr具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并且存在增大的趋势,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32.
湛江二叉刺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细胞表面的碳酸酐酶(CA)活性占细胞全部碳酸酐酶活性的一半以上。匀浆经高速离心后,碳酸酐酶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酶活性较高。 NO_3~-,NO_2~-和I~-三种阴离子对碳酸酐酶有抑制作用,其中以NO_2~-的抑制效果为最佳,0.5m mo1/L NO_2~-即能抑制酶活性61.01%。乙酰唑磺胺(AZM)和对氨基苯磺酰胺(SNM)对碳酸酐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10~(-5)mo1/L和2.3×10~(-5)mol/L。这两种抑制剂在低浓度下对光合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乙酰唑磺胺、碳酸酐酶和NaHCO_3对完整细胞悬浮的光诱导pH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酰唑磺胺通过抑制光合作用来阻碍光诱导pH上升。加入碳酸酐酶和NaHCO_3到细胞悬浮液中则通过加快大气CO_2补充和加大悬浮液的缓冲能力来抑制光诱导pH上升。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湛江二叉刺藻的碳酸酐酶对维持藻细胞的正常光合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湛江二叉刺藻可能属于能够利用HCO_3~-作光合碳源的微藻类型。  相似文献   
33.
“宝钢湛江项目”的实施对近十年湛江东海岛的地物分布产生剧烈影响,尤其是工业用地。本文基于2013 年、2017 年和2021 年的陆地卫星8 号(Landsat-8) 数据对湛江东海岛进行地物分类,研究该区域近十年的用地变化趋势。以2013 年数据为参照: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 模型和谱间关系模型实现水陆分离,比对选择分离效果较优者以提取东海岛岸线;对比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法3 种监督分类方法,选择提取地物效果最优者应用于其余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在线地图及无人机实测数据构建验证点集,使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谱间关系模型的水陆分离效果较优,提取海岛岸线的精确度有明显提升;支持向量机法的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 系数最高,分类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真实地物分布;汇总三年数据的分类结果,发现用于发展工业的土地面积增长突出且处于持续增长趋势。谱间关系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法分别实现了对东海岛岸线和地物类型的准确提取,得出近十年研究区的用地变化趋势,能为研究区的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和29类浮游幼虫,隶属于16大类群,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23种)所组成,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种类数以4月最多,2月和3月最少,4~9月的总种类数均高于其他月份。湛江湾浮游幼虫以底栖动物幼虫为主,在4月种类最多,5月丰度最高,4~7月为湛江湾海洋动物的繁盛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其中浮游幼虫9类,原生动物7种,桡足类3种,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以12月、4月和5月优势种最多(8种),2月最少(2种),无全年优势种,群落结构明显趋于小型化。各相邻月份的共有种类数在18~33种,物种更替率R的范围为37.25%~73.61%,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丰富度d的年均值较低,分别为2.64、0.54和3.32。在调查期间,湛江湾浮游动物丰度出现了3个高峰,且分别由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其中1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原生动物组成,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桡足类组成,而5月份的高峰则主要由浮游幼虫组成,3大类群共同主导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生物量仅在2月和9月出现高峰,呈现月份双峰型变化。湛江湾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水温、食物及摄食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近50年来湛江市年极端气温统计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1,他引:0  
近50年来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湛江市年极端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小,最高气温不是很高,最低气温不是很低;除10月外,其它各月均可以出现极端气温;3月既可以出现年最高气温,又可以出现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出现在3~9月长达7个月的时段内,平均出现在6月28日。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1月~次年3月长达5个月的时段内,平均出现在1月16日。湛江市各地年最高气温平均出现日期差别较大,徐闻最早为5月20日,吴川最晚为7月25日,相差66d;年最低气温平均出现日期差别较小,廉江最早为1月14日,湛江最晚为1月18日,相差4d。经分析认为,与西南低压、副高、冷空气和海洋等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6.
湛江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1956~2007年夏季湛江市高温天气资料,分析高温年、月以及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分析了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以及其与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多高温年,偏强、偏西的副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对南海及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有抑制作用使得台风活动较少,同时低纬西南季风偏弱,这是造成湛江高温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湛江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调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达的调试过程包括分系统调试、系统标定和拷机3个步骤.系统地介绍了湛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调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标定方法、调试方法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最后列举了湛江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安装调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8.
湛江初冬凝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历史天气图及单站气象资料 ,分析低纬湛江地区初冬凝霜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 ,湛江地区初冬霜冻与从偏西路爆发南下的寒潮关系密切。在寒潮爆发环流形势下 ,蒙古高压达1 0 6 0hPa以上 ,主力经银川以西 ,进入川、滇、黔、桂、粤、琼 ,并在 35°N以南形成“靴”型场的冷空气 ,在湛江地区最易形成霜 ,冷中心越强 ,锋前雨日越多 ,锋后偏北气流持续越久 ,越是有利冷空气积聚的地方 ,霜期、霜冻越长、越重。从中的一些指标 ,可供天气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39.
杨衢青  陈小平 《热带地理》1994,14(4):329-335
本文介绍湛江开发区成立10周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认为只有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订制开发区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部署,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促进开发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40.
发展区域经济,是实业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析湛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探讨地域开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湛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