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趣闻     
《海洋世界》2014,(5):63
<正>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暖这已是一个不争的现状,而全球变暖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一是海水遇热膨胀,目前上升的海水中有三分之一源于此;二是冰雪融化,眼下主要是高山上的冰川,但未来更大的威胁来自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原。由于海平面上升,到2070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是不久前,一家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做出的报告结论。报告还指出,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  相似文献   
22.
陈元昭  俞小鼎  陈训来 《气象》2016,42(2):144-155
为了了解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重大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50 mm)发生的环境特征,利用珠三角地区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卫星资料等分析研究了近7年(2007—2013年)68个重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环境流型、T-ln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重大短时强降水天气流型主要有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冷(式)切变线型和热带云团型等5种;不同类型、不同季节出现的频率不同。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和北部湾低压型的大多数过程T-lnp图温度廓线和湿绝热线很接近,整层水汽含量丰富,对流有效位能(CAPE)大致呈"瘦弱"的狭长形形态;冷(式)切变线型温湿廓线呈上干下湿分布,CAPE大致呈较"胖"的狭长形;热带云团型温度廓线和湿绝热线很接近,CAPE形态较"胖"。850~500 hPa间温差△T_(85)都较小,一般在21~23℃,大气层结接近于湿中性层结,呈现弱的条件不稳定层结,表明大多数过程中有利于重大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的关键点不是强对流预报中常关注的"高空冷空气的侵入",而是低层暖湿气流的输送;地面露点一般在23~25℃,暖云厚度在4100 m以上;大多数重大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大气可降水量都在57 mm以上,其中台风型最大,其次是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热带云团型,冷(式)切变线型最小,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CAPE一般小于1500 J·kg~1,属于比较温和的CAPE值,冷(式)切变线型、热带云团型平均CAPE≥1700 J·kg~(-1);对于所有类型对流抑制能(CIN)≤50 J·kg~1;除热带云团型外,大多数过程出现了低空急流;五种流型配置下,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大多处在弱到中等的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北部湾低压型和热带云团型处在弱的0~6 km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冷(式)切变线型大多数过程处在中等强度的0~6 km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可以将流型配置方法(分型)、重大短时强降水对应的关键环境参数以及根据箱线图展示的参数范围设定适宜的阈值的方法相结合,为珠三角地区显著强降水预报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大气中的一类毒害有机污染物.本研究采集了2018年冬、夏两季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气态和颗粒态(PM2.5)样品,分析了16种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优先控制PAHs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并结合PM2.5相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左旋葡聚糖浓度,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PAHs进行了来源解析.∑16 PAHs的气相浓度范围为7.08~284.08 ng/m3,PM2.5相浓度范围为0.30~17.00 ng/m3,两相总浓度(37.48±41.53)ng/m3.季节特征上,∑16 PAHs气相浓度为夏高冬低,PM2.5相浓度则呈现冬高夏低,总∑16 PAHs浓度呈夏高冬低.比值法和PMF源解析结果发现,珠江三角洲9个典型城市大气的PAHs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57%)、煤炭燃烧(30%)和机动车尾气排放(13%).城市周边生物质燃烧引致的PAHs污染仍需重视.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珠江三角洲大气PAHs致癌等效浓度处于较低水平(0.30~1.89 ng/m3),主要由苯并[a]芘贡献(>45%),建议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4.
中中新世,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发生了构造、沉积和古气候格局的骤然变迁,而对古珠江沉积体系层序、沉积的研究为重塑该变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选取中中新世SQ14.8三级层序开展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和沉积解剖,通过厘定关键层序、体系域界面,建立了高精度区域四分体系域格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陆架-陆坡区主要沉积体系的宏观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SQ14.8三级层序记录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相对海平面下降,引发沉积滨线跨越陆架长距离迁移到陆架坡折,发育了从低位到强制海退完整的体系域单元.古珠江三角洲作为陆架区主要的沉积体系,在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的驱动下,其发育位置从内陆架到陆架边缘的迁移过程中,发育主控因素也由河流作用为主逐渐变为河流和海洋水动力共同控制.强制海退体系域的识别及沉积展布研究为预测深水储层提供了依据,该时期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下方陆坡区是寻找富砂重力流储集体的有利地区,而陆架边缘三角洲侧翼砂质沉积较少,下方的扇体以泥质扇为主.综合分析认为中中新世变冷事件是造成13.8 Ma相对海平面强烈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珠江口盆地促成SQ14.8层序典型强制海退体系域及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进一步证明该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其响应不仅可以在大洋钻孔获取的O同位素中找到证据,在边缘海盆的沉积记录中也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2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珠江三角洲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引用于珠江三角洲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建立了灰色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区评价考虑了活动断裂、地震、坡度、地基承载力、场地地震效应、地下淡水资源、地下水埋深、水质污染、建材资源等因素,共9个指标。采用模型运算,得出相应的决策类别,将本区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较好、较差、不良4个区14个亚区。控制和影响环境质量优劣的主导因素是断裂的活动性及断块运动的差异性。软土地质灾害、淡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26.
本文全面阐述了珠江三角洲这个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集结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污染方面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同时介绍了本区存在的特殊灾害类型——自喷二氧化碳气对环境的污染和造成的危害。由于本区的工业企业多以煤为燃料,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致使中南地区变成了酸雨区。珠江三角洲近年来酸雨频繁,范围广、强度大,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酸雨分布区。由于“三废”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酸雨的频繁袭击,直接破坏土壤、危害农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文中讨论了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的关系,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了“七五”期间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治理概况。  相似文献   
27.
在对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电力系统中网络节点和架空线路的平均破坏率矩阵,并结合地震危险性定数法分析结果预测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的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28.
张竞  杜修力 《华南地震》1995,15(3):47-51
基于珠江三角洲通信建筑物的调查资料,对典型的通信建筑物做了时程地震反应分析和单体震害预测;对另一些建筑物做了群体震害预测;并就通信设备震害预测问题做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29.
在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的条件下,结合该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动态递推模型。利用该模型,借助系统优化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最优规划,对该区未来的震害提出了最佳的恢复方案。由震害所致间接经济损失的系统分析,是结合原发展规划方案的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作出的动态分析,可作为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调整、投资、方向的改变,以主  相似文献   
30.
本文包括:(1)通过拟合区内断层错动方式确定区域边界上作用的远场构造应力;(2)根据发震前震中所在断层段要进入塑性状态,确定1911年红海湾地震前区内构造应力场.两个应力场均采用正交设计法与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快捷地得到.结果表明:该区远场最大主压应力σ3的方向为N68°W,σ3=-200MPa,最小主压应力σ1=-80MPa;算得的红海湾地震前区内应力场的特点是除滨海断裂的红海湾段已进入屈服状态外,其余断裂均处于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