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前,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但是,作为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工具,GIS缺乏进行启发式推理的能力。因此,与擅长于此的贝叶斯统计推理技术相结合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以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生物圈保护区为试验区,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技术建立印度野牛生境的两个逻辑斯蒂多元回归模型:趋势表面模型和环境模型,第一个模型的自变量是位置坐标,第二个模型的自变量是一组环境因子,然后应用贝叶斯统计合并这两个模型产生贝叶斯综合模型。结果表明,贝叶斯综合模型优于环境模型,可应用于野生动物生境概率评价。  相似文献   
132.
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光照强度等进行观测 ,研究表明 :喀斯特地貌植被由于乔木、灌木林、草坡、石面的演替阶段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故小气候差异明显。以乔林、灌木林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为好 ,气温、湿度、辐射等变化缓和 ,有利于植被生长使群落稳定地向顶极演替。而草坡、石面环境较恶劣 ,有待于经历较长的时间演替改善 ,才能到达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133.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毛乌素沙地稀疏阶段、建成阶段和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群落盖度的增加,0—2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而在20—80 cm范围内有所下降。与稀疏阶段和建成阶段的油蒿群落相比,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低,光饱合点低,光能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并且日变化过程也表现出受到了明显环境胁迫。在不同的演替阶段,油蒿的气孔导度与植物水势均呈线性相关。随植物水势的降低,处于衰老阶段的油蒿气孔导度降低速率最快。结合气孔导度和水分循环的关系,还初步探讨了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4.
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优化水位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芦苇面积,苇下水位变动和邻近水域大小等是影响鹤类生境选择的重要因子,通过建立向海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将其与从遥感影像上获取的向海湿地景观信息在ARC/INFO模块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建立了水位与芦苇分布的动态关系。通过模拟得出:当湿地水位达到165 m时,鹤类可选择的生境面积最大,为981.2hm2。此外,本文还模拟了不同水位以上芦苇面积的等级分布规律。该模拟结果对于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的优化管理及主要供水源向海水库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5.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甄别生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探究胶东半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一直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整体土地转移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转入和耕地的转出尤为突出;胶东半岛5个年份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565、0.560、0.552、0.548、0.54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区域的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中等、高、低、较高、较低;中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多,而低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内陆区域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小且分散,而生境质量低值区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块状、片状;生境质量指数变化速率在减缓;不同区域中,生境质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同,建设用地增加是胶东半岛地区生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滨海湿地增加提高了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本研究将为胶东半岛地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6.
在核心–边缘理论的框架下,基于“极化”与“扩散”的研究视角,以蚌埠为例,对其从省域核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的变迁进程、阶段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工业、创新3个维度核心地位的建立是蚌埠“核心”崛起的动力来源与表征,遵循了“核心”形成的理论路径;(2)城市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战略、交通地位下降以及工业、创新维度的“核心”竞争力下滑;(3)“核心”的边缘化以及“边缘”锁定的动因源于政策的倾斜与市场经济自发的不均衡性,其中政策力量起主导作用;同时边缘化与城市收缩的不断累积形成负向反馈,削弱了“核心”的扩散效应;(4)创新提出“核心”逆向演替的本土化理论解释,即政策力量成为核心–边缘结构的主导机制,能够强化“核心”的极化作用并引导“核心”发挥扩散效应,但市场机制对于扩散效应的具体实施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7.
21世纪以来,小城镇已成为东非快速城市化的重点区域。论文对坦桑尼亚、乌干达2个东非典型国家的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与数量统计,确定以10万人以下的城镇、小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7个自然环境变量与6个社会经济变量,结合城市数据,构建最大熵模型。利用模型得到的平均生境适宜性指数(HSI)判别小城镇形成适宜度、划分潜力区,并与人口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距区域性主要交通干线距离、距全国性主要交通干线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距大城市距离对两国城镇、小城市的贡献率均较高;不同国家不同规模城市有其特有的高贡献率变量。(2)随城市规模增大,交通干线贡献率下降,自然环境变量贡献率上升。(3)坦桑尼亚北部HSI值整体高于南部,HSI高值区城镇呈团块状,小城市呈条带状。乌干达全境HSI较低,HSI高值区城镇以坎帕拉为起点呈放射网状,小城市为碎片状。两国HSI高值区基本位于路网、河流湖泊附近。(4)坦桑尼亚人口密度普遍小于乌干达,潜力区总面积则大于乌干达。潜力区与人口密度关系主要分为3种:比周边人口密度大,为历史悠久、经济实力强、靠近大中城市地区;与周边人口密度相近,为快速发展中的地区;比周边...  相似文献   
138.
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海洋生境被破坏、浅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资源日益衰退。传统的浅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仅限于单一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浅海湿地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综述前人研究,提出了关于浅海富营养化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以期为中国退化浅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在不同的氮源(硝酸钠、氯化铵、尿素)、不同的磷源(磷酸二氢钠、甘油磷酸钠、三磷酸腺苷二钠)和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一次性输入、每2d输入、每5d输入)下,对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杜氏盐藻、青岛大扁藻、米氏凯伦藻和前沟藻进行混合培养实验,研究营养盐形态及输入方式对6种海洋微藻群落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为氮源时,硅藻为优势种,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56.0%和58.4%,而以尿素为氮源时,绿藻有一定的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56.5%;以磷酸二氢钠和甘油磷酸钠为磷源时硅藻具有竞争优势,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56.0%和59.6%,但以三磷酸腺苷二钠为磷源时,绿藻为优势种,占总细胞密度的80.0%;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下,硅藻都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一次性输入、每2d输入、每5d输入方式下,硅藻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63.2%、85.6%和60.4%,其中每2d输入方式下,硅藻竞争优势最大。在所有的处理组中,甲藻都受到严重的抑制,只能占有很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0.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王鹏 《地理科学》2014,(11):1353-1360
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