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广西弄岗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梯度的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演替群落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气温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呈下降趋势,各群落的气温垂直变化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各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5cm处的温度变化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随着演替的进展,各群落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幅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变小;一般来说,随着高度的增加,各演替阶段的光照强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82.
荔波小七孔岩溶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宜富 《中国岩溶》2004,23(1):25-29
通过实地调查、样方统计、标本采集等,对荔波小七孔地区岩溶植被的生境条件、区系组成、群落学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植被区系十分丰富,在12km2 的范围内,自然分布的维管束植物高达375种,分别隶属于117科、272属;地理成分也相当复杂,既有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又有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西亚至中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此外,区内岩溶植被多元顶极演替特征也很明显,常绿阔叶、落叶阔叶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共存。小七孔的这种植被群落特征主要由其气候、土壤、小生境差异及其相互配置的不同而引起。   相似文献   
83.
印度野牛目前在中国仅发布于西双版纳地区可以视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的代表性物种。有关印度野牛生境信息的缺乏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修复的要求必须进行印度野牛生境的分析。文中综合利用多元统计技术和GIS技术,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去评价所调查的印度野牛生活动位置与一组生增变量之间的关系。GIS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提供空间信息,并执行逻辑斯辑期蒂模型预测印度野牛生培在该区的空间分布概率。结果表明,硝塘、居民点  相似文献   
84.
海洋微藻间竞争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1-2].微藻之间的竞争作用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竞争机理的探讨,可进一步解释群落结构演替和赤潮发生原因,为赤潮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竞争机理在微藻开发利用上的应用,将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相似文献   
85.
报告了自1981年以来历次对曹娥江流域淡水贝类的调查结果。标本经鉴定计有52种,其中腹足纲6科13属32种,瓣鳃纲4科11属20种。分析了流域中淡水贝类与栖息环境的关系。探讨了流域中淡水贝类的分布区划及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6.
本文阐述了哈纳斯湖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着重从湖岸剖面的孢粉组合变化,粒度、碎屑矿物特征来论述所出现的3-4次冷暖,干湿的气候波动及环境演替。  相似文献   
87.
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一种利用生境质量评估策略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结合ArcGIS和InVEST模型,通过综合评估生境自身及其在威胁情境下的质量,模拟各市独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类建设用地扩张情景,分别划定2024和2034年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总体呈南高北低格局,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度为10 770.604元/(hm2·a),高质生境位于西南地区;根据指标再分配及一体化发展情景模拟的2024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0 583.273 km2和10 489.090 km2,2034年达到13 603.535 km2和13 252.370 km2;模拟的建设用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向北部及环杭州湾区域拓展;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能从整体上减少建设用地对优质生境的占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则能进一步降低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88.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地理科学》2017,37(3):464-472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2、0.890、0.960,汉族聚落生态位的高间隙度维数,揭示了山区汉族聚落封闭性特点。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0.946)与藏族(0.949)相似,表明藏族聚落生态位空间异质性特征能够反映整个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异程度。② 岷江上游藏-羌-汉-回聚落生态位内的植被生境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2.816、2.622、2.529、2.644,说明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生境相适宜。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几何特征对植被生境的敏感程度(0.601)与羌族(0.610)相似,表明羌族聚落生态位的几何特征具有典型性。③ 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的空间聚簇性地域分异明显、地理边界清晰,说明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聚落区位、规模和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9.
文章概略分析了福建省茅口期的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并在有障壁海岸的古地理背景上恢复了各门类化石的生境位置。  相似文献   
90.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