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174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715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several integrated studies of Tethyan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section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ere publish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indicate problems for the selection of biological, chemical or physical markers suitable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e the only system boundary within the Phanerozoic still not fixed by GSSP. Draw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systems is a matter of global scale discussions. The problem of proposing possible J/K boundary stratotypes results from lack of a global index fossils, global sea level drop,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causing development of isolated facies areas, as well as from the effect of Late Cimmerian Orogeny. This contribution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data on J/K boundary interval obtained from several important Tethyan sections and shows still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repancies in its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262.
本文阐述了中国亚热带的6个基本特点,亚热带北界和南界的划分问题,生态过渡带和亚热带划分的方法论,综合区划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尚需深入研究的若干重要自然地理界线问题.认为中国的亚热带从广义上说也是一个生态过渡带.深入研究中国亚热带形成的机制及其成因和演变趋势,将有利于整个亚热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亚热带划分所用的指标比较初始、简略,亚热带的东部与西部所采用的指标也不完全一致,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提出一个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能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较好方案.在亚热带的划分中需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63.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汶川Ms8.0级地震孕育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网络工程的GPS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相对中国大陆整体1999~2007年的趋势运动速率和2004~2007年的动态运动速率,用青藏亚板块和华南亚板块的参数计算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参量,研究了中国大陆运动场和其变化,分析了地壳运动场的特征与汶川Ms8级地震的孕育关系.结果揭示出:现今地壳的运动分区与地质新构造单元基本一致,显示现代地壳构造活动足新构造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主要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俯冲产生的作用力有关.汶川Ms8级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对青藏亚板块的向北推挤、产生侧向运动,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遭受挤压产生能量积累所致.2004~2007年的地壳动态运动,使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活动加强,从稳定的压应变积累状态转入了剪切作用下的易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264.
近15年来民勤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与格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1991年、1998年和2005年三期TM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为基础,将遥感、GI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计算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单一和双向动态变化以及面积、分维数、多样性、破碎度、优势度等景观指标的基础上,对近15年来民勤湖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以耕地、荒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其中耕地面积增长了9 385.47 hm<'2>,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 616.87hm<'2>,荒漠草地面积减少949.49 hm<'2>;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动态转化比较复杂,其中以沙地、林地和草地的空间变动程度较大;湖区整体景观异质性降低,多样性下降,优势度上升,15年来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宏观上看,荒漠进一步向绿洲逼近,绿洲有向西南方向后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5.
戴静 《中国地名》2009,(4):44-44
3月23日,四川省与甘肃省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资阳市召开。民政部区划地名司陈鸣副巡视员出席会议指导工作;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阿布、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杜小炎出席会议并讲话;两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有关同志参加会议。四川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王奇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266.
3月30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戴均良司长到湖北省地图院听取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以下简称《详图集》)的工作汇报。湖北省测绘局姜殿惠副局长参加汇报会,的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服务作了充分阐述;并介绍了主管局对《详图集》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会上,湖北省地图院柯美忠院长介绍了全院的基本情况,李永丰副院长从《详图集》编制的基本情况、生产组织、实施过程、工作进展、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  相似文献   
267.
(1)1998--2000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不大,重力变化在-60~+20×10^-8m/s^2之间。重力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测区南部的滇西地区,呈现局部重力负值异常,测区中南部的四川地区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为界,西部川西高原重力负值变化,东部四川盆地重力正值变化;2000--2002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较为剧烈。重力场总体以正值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268.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钙质微生物岩相地层序列完整地记录了该重大转折期的生物和环境突变过程。通过对湖南慈利康家坪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序列、碳同位素演变、沉积微相和化石面貌研究,识别出Palaeofusulina-Colaniella带、Hindeodusparvus带和Isarcicella staeschei带。该剖面微生物岩处碳同位素出现显著负偏,并且与生物含量突然减少基本同步。识别出5种微相类型,分别是: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藻纹层状钙质微生物岩、鲕粒灰岩、蠕虫状泥灰岩和内碎屑粒泥灰岩。研究结果表明,慈利地区古、中生代之交由生物礁迅速演变成微生物岩相的生态演变,代表了海相生态系的主幕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69.
为了更好地掌握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水文动态变化规律,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利用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和水质监测仪(CTDP300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对降雨量和地下河水位、水温、pH及电导率进行了连续自动监测,并采用水文动态曲线线型分析法分析了该地下河水文动态变化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地下河水文动态对降雨响应迅速,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线型呈不对称尖峰型,尤其在2007年7月17日出现的大暴雨事件中,最高水位为1.175m,滞后最大雨强6h10min,最大流量为2.5781m3/s,而观测中该地下河最小流量仅为0.0189 m3/s,反映出该岩溶地下河发育强烈,赋水空间较单一、含水层对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弱。电导率、pH和水温对降雨同样快速响应,电导率由602.7μs/cm降到462.09μs/cm,pH由7.23降到7.01,水温由18.9℃上升到19.5℃,各指标滞后不超过15h。   相似文献   
270.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干旱区绿洲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县1949\_2004年的自然与人文统计资料,首先分析了五十余年来该县耕地变化的情况。然后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往往构成一定区域绿洲发展的基本限制,人为因素在短时期内,对耕地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如果顺应自然因素的限制,则对绿洲发展有利,绿洲稳定性增强;反之,绿洲稳定性减弱,由于新疆绿洲外围多为戈壁及沙漠,因此,对绿洲的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绿洲为前提,合理利用水等自然资源,否则绿洲的面积随时都有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