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026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65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徐少康 《盐湖研究》1996,4(2):64-69
通过钾盐矿床与晶间卤水分异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对比,认为晶间卤水分异的过程也就是钾盐矿床形成的过程。胶结浸染状固体矿形成于晶间卤水分异初期的浓缩阶段,改造于分异后期的淡化阶段;晶间卤水矿和层状固体矿形成于淡化阶段。  相似文献   
42.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柴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以及该盆地内盐湖的分布和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盐湖卤水中硼,锂和钾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43.
已被多数研究察尔汗盐湖的地质学普遍运用的,原苏联学者М.Г.Валящко的干盐湖晶间卤水分异成因-“重力垂直分异”说,并不能圆满地解释该湖晶间卤水非常复杂的分异现象。现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用数学地质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把全湖S3盐呈晶间卤发为8个总体,将其补给系统分为4大子系统,40个更小的系统。  相似文献   
44.
45.
我国兰坪-思茅盆地与泰国呵叻盆地同处在一个大地构造带,成矿时代和层位相同,析盐矿物组合类似,母液卤水组成具同源性,兰坪-思茅盆地水是自呵叻盆地向北迁移所致;析盐组合变化符合卤水从北向南逐渐浓缩的趋势。呵叻盆地下、中、盐组所显示的三次成盐旋回中,中盐组在兰坪。思茅坳陷带均有沉积,下盐组在思茅盆地也有沉积,推断该组沉积期卤水缩程度低于呵叻盆地,矿石类型将优于呵叻盆地,我们境内找矿有利层位应为下泥砾盐层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沉积盆地中海底喷气(喷流)矿床两种常见的现代沉积模式:中低温红海热水池模式和中高温瓜伊马斯盆地(加利福尼亚湾)热水双循环模式。根据硫、氧、氢同位素资料,讨论了含油(气)热卤水迁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7.
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层卤水的化学组成,氧、氢、硫和硼同位素组成以及25℃等温蒸发析盐过程中,从卤水中获得的固相物质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卤水的成因,认为该卤水是蒸发浓缩的海相卤水、非海相卤水以及埋藏成岩过程中封存卤水对地层中海相蒸发盐溶滤作用形成的混合水。  相似文献   
48.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1997,21(3):203-213
晚白垩世在中国东南沿古太平洋西岸地区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系,其山峰高度在3500—4000m之间,东西宽度近500km,挡住了东来的暖湿气流,使中南地区云梦泽内陆水域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变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干旱、炎热的半沙漠和盐湖地区,这一古地理和古气候格局一直持续到早第三纪末才开始改变。  相似文献   
49.
Geochemistry of Brines from Salt Ore Deposits in Western Tarim Bas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 many transgressions and relictions happened. So there have been plentiful sources of salt. Moreover, because of uttermost drought, a lot of salt has been deposited. It is possible to find potash salt in this area. In our fieldwork, we have found salt and brine in western Tarim Basin. Based on a geological surve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formation of potash salt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analyse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western Tarim Basin. Results of brine analysis lead to some conclusions: most of these salt brines have eluviated from very thick halite beds, mainly chloridetype salt and this kind of halite does not reach the stage of potash deposition in all aspects; WKSL (Wukeshalu) occupies a noticeable place, and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district because there have been some indicators of the occurrence of potash deposits as viewed from the contents of Br and K. Finally, low Br contents are recogniz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a result of salt aggradation, and this point of view has been proved by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and the data available. It cannot depend upon the index of Br to judge the evolution stage of halite. We must look for other facies of potash except marine facies.  相似文献   
50.
赵元艺 《矿床地质》2004,23(1):122-122
“西藏高原盐湖资源潜力评价及锂硼铯元素提取技术探索研究”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00年设立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期限3年。2003年12月27日通过评审验收,并被评为优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