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776篇
海洋学   102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71.
电气石是一种含硼的铝硅酸盐矿物,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成岩成矿作用的灵敏示踪剂,因类质同象置换普遍使其组成成分多变,主量元素为Si、B、Al、Fe和Mg,微量元素有稀土元素、Cu、Pb、Zn、Sn、Ag和Sr等。电气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能被一般的酸或碱完全溶解,本文采用硝酸-氢氟酸封闭压力溶矿,50%王水封闭压力复溶进行样品前处理,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电气石中稀有轻金属、重金属、放射性金属、稀土元素等29种元素的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03~0.4μg/g,精密度(RSD,n=12)为0.9%~9.2%;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相符,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105%。本方法解决了电气石样品难分解、复溶时易出现氢氧化铝微细残渣的问题,样品试液中B、Al、Fe等主要共存离子的干扰小,各待测元素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2.
华北秦皇岛地区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广泛发育海相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在石门寨奥陶系亮甲山剖面,马家沟组自下而上识别出四类碳酸盐岩:含白云石泥晶灰岩(类型I)、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麦粒状”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I)和钙质泥晶白云岩(类型IV)。类型I主要由泥晶方解石构成,含三叶虫和介形类生物碎片,少量自形的粉晶白云石呈“漂浮状”分布于压溶缝合线内,基质中少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形成于埋藏成岩期压溶作用之后,压溶缝为云化流体提供通道,压溶缝内泥质组分的成岩转化可能为白云化作用提供了部分镁离子来源;类型II白云岩主要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粉晶-细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普遍具有“雾心亮边”,在背散射和阴极发光照片中白云石可见清晰的多圈亮、暗相间环带。环带和带间主量元素的差异表明白云石经历了埋藏成岩期多期成岩流体的改造;类型III白云岩中白云石呈单向延伸的“米粒”或“麦粒”状,粉晶为主,晶体长轴方向具有垂直结晶轴c的特点,白云石具富铁、贫锰、锶的特点,长、短对角线上钙、镁离子的微小差异以及阴极发光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也经历了埋藏成岩期的改造,成岩流体使白云石发生微溶作用可能是导致白云石晶体单向延伸且光学性质固定取向的主要原因;类型IV为钙质泥晶球粒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石多为微晶和微亮晶,球粒也多由微晶白云石构成,溶孔发育,但全被亮晶贫铁方解石充填,此类岩石的白云化作用发生得很早,可能形成于潮上带澙湖或潮坪环境。综上所述,研究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具有经历了不同类型及多期白云化作用的特点。自剖面底部向顶部,白云石的有序度由0.8降至0.47,而去云化作用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3.
SN4井获高产天然气流揭示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然而目的层段埋藏深、勘探程度低,其储层发育机理和分布规律仍备受争议.从宏观和微观上着手,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分析了顺南地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并结合岩相岩石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判定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从而总结出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断控型深成岩溶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顺南地区主要经历4期构造运动: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NE向走滑断裂的形成和改造主要与加里东中期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两期构造活动有关.深成岩溶作用在顺南地区大规模发育,并与 NE向走滑断裂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平面上,深成岩溶主要沿SN4断裂带发育,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剖面上,深部流体在垂向上的运移主要受张性走滑断裂的控制,其在横向上的运移则主要受先存渗流带的控制.深成岩溶主要顺着张性走滑断裂发育,侧向上受鹰山组上段砂屑灰岩相带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4.
《四川地质学报》2017,(4):686-691
硼稳定同位素常被用于示踪地热系统内硼的物源来源,判别热水与围岩相互作用,研究热流体汽-液分离过程,以及示踪热尾水排放引起的水环境污染。研究综合论述了近年来硼及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热研究中最新进展、所取得的成果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我国地热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及钾素肥料中的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是植物三大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钾的测定多用火焰光度法,钾素肥料中钾的测定一般以四苯硼钾重量法测定。钾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多通过稀释并加入铯盐做电离抑制剂后测定,这样,可以增加分析手续和试剂消耗,同时大倍量的稀释也引入分析误差,  相似文献   
176.
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导致的海洋酸化不仅会降低海水pH,还会改变其碳酸盐平衡体系,使得海水中文石饱和度(Ω)降低,相应地会降低珊瑚钙化的速率。已有研究表明:珊瑚骨骼δ13C、δ11B和δ15N具有记录Suess Effect、生物生产力、海水pH值以及营养源的能力;主要表现为:δ11B记录的pH值、δ13C记录的海水无机碳库(DIC)δ13C和生物生产力,以及δ15N记录的陆源物质输送量相结合,可用来指示受季风影响的南海“大陆架碳泵”和近海污染与海洋酸化的联系。目前关于珊瑚对海洋酸化的记录研究仍相对较少,珊瑚碳-氮-硼同位素组合的应用将会加深对于海洋酸化与气候变率和全球碳、氮循环的关系的认识,可能成为揭示海水pH值变化规律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7.
水热法从钾长石中提取钾、硅、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热化学反应将钾长石中的钾、硅和铝转变为可溶性组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水热反应实验条件对钾长石中钾、硅、铝溶出率的影响,并根据溶出率结果优化了反应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在190℃条件下,随生石灰加入量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在相同的生石灰、钾长石比例下,当反应16 h后,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趋于平缓.(3)随反应温度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8.
盐渍土溶陷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北疆)地区S201线克拉玛依至榆树沟段公路沿线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该土的溶陷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目的是为新疆的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的技术指导。运用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利用单、双线法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盐渍土的溶陷变形随含水量和压力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盐渍土,不论采用何种试验方法,都会得到溶陷系数、峰值溶陷压力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氯盐盐渍土峰值溶陷压力在400—500kPa附近,而硫酸盐盐渍土峰值溶陷压力在200kPa附近;同时还得出不同类型的盐渍土对水的敏感程度相同,即试验开始与结束表现为敏感弱,而中间阶段表现较强;从试验方法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结果准确入手,双线法比单线法更适合于对盐渍土溶陷性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9.
溶液中加入氧化剂(高锰酸钾),氧化电极表面的金属铜形成铜离子进入溶液中,金属氧化溶出时间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峰值与溶出时间成正比,因此峰高与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0.
对比分析了太平洋(Site 806)、大西洋(Site 664)和加勒比海地区(Site 999)末次冰期最盛期和全新世钻孔顶部不同尺寸大小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500~600μm和300~355μm)和Globi-gerinoides ruber(300~355μm和250~300μm)的硼同位素组分变化,发现个体相对较小的有孔虫样品由于受到样品量以及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其硼同位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出现异常,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分析,尤其是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硼同位素分析,适合用个体相对较大的有孔虫。末次冰期最盛期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溶解作用可能加强,其G.sacculifer的硼同位素偏低,但G.ruber的硼同位素不受溶解作用的影响,能够反映末次冰期海水pH值的变化。三个钻孔末次冰期最盛期G.ruber的硼同位素比全新世的硼同位素平均高(1.3±1.2)‰(2s.e.),与理论预测值1.6‰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