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对黄陵花岗岩基英云闪长岩的黑云母、角闪石单矿物进行阶段加热法~(40)Ar-~(39)Ar定年,获得黑云母和角闪石坪年龄分别为837.3±4.2~838.7±4.0Ma和844.0±4.2Ma,属于晋宁运动晚期事件。结合黄陵花岗岩基已有的年龄资料作出英云闪长岩的冷却曲线,显示英云闪长岩经历了850Ma~800Ma的一个岩浆活动时期,并在840Ma~830Ma之间存在一个快速冷却的过程,指示当时处于一种伸展的构造背景下,这一事件可能与位于华南的约825Ma的地幔柱上隆导致的Rodinia超级大陆的裂解事件相互响应,之后岩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到≈800Ma该期岩浆活动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02.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辐射加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OVS资料及MORTRAN3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夏季对流层的太阳短波辐射和红外辐射对大气的加热状况。考虑不同纬度,不同大气状况下12个站点43个样本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情况,分析发现:在夏季的对流层,太阳加热率随着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减小,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纬度、天顶角及当时大气的状况有关,同时,太阳加热率也存在日变化。红外冷却率在对流层中、高层有极小值,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当时的大气状况及纬度有关。将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及实况相比较,发现本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的辐射加热情况,利用卫星资料计算的结果基本可信,  相似文献   
103.
总计100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秦岭至黄陵背斜、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相似,而北秦岭则与桐柏-大别-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桐柏-大别-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即岩浆活动期(~120Ma)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扬子前陆冲断带、黄陵背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10℃)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Ar/Ar 和 K-Ar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1)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2)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3)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  相似文献   
104.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张晓东 《地学前缘》2000,7(4):431-440
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 ,存在意见分歧 ;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 ,晚二叠世为热冷却伸展坳陷 ,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 ,新第三纪至今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 ( 2 )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 ,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 ,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 ( 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5.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侧向逃逸的特殊构造部位,地势起伏相对较缓,形成三江并流的独特地貌格局.然而,对于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形成机制与水系演化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获得的澜沧江流域芒康地区5个基岩样品磷灰石U-Th/He年龄表明该地区在早-中中新世(23~15Ma)经历了一次区域性冷却事件,且冷却速率在5Ma期间从40℃/Ma降低到28℃/Ma以下.目前可获得的青藏高原东缘-东南缘的低温年代学数据表明:尽管川西-藏东-滇北一带具有相似地貌特征,但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的形成是穿时性的,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区域上连续的等时面来计算和探讨一个统一的区域抬升启动时间;三江地区地形属于非稳态的过渡型地形,尤其芒康-左贡地区剥蚀速率的差异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澜沧江流域地形演化处于非稳态期.此外,河流下切是塑造澜沧江流域的地形地貌主要驱动力之一:干流的侵蚀速率远远高于支流的侵蚀速率;河流下切强烈的地区(如德钦)对应的侵蚀速率及地形起伏度都较大,芒康地区微弱的地形起伏度取决于较低的侵蚀速率.第三纪以来的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崛起的同时,也对周边尤其藏东南三江地区的地形地貌塑造及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正"大气的水平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内容,该节内容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太好,表现为作业错误很多。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思维认知困难的难点是气压、等压面、等压线及其相互关系。教材中文字、图像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以笔者手中的人教版教科书为例,仅在热力环流  相似文献   
107.
制冷系统冷凝器的任务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过热蒸汽给予冷却、冷凝,也就是使过热蒸汽流经冷凝器的放热面而凝结为高压液体,所放出的热量就被冷却介质吸收后排至周围环境中,同时为了保证冷凝器液体能及时排出,以免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内占据一定的容积,相应的减少冷凝器的放热面积,而使冷凝压力升高,影响制冷效能。因此,在冷凝器后,还设置一个贮液器,  相似文献   
108.
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是一个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陡直的过渡地带,其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受到约50 Ma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2008汶川地震及其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活跃性,但是对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较缺乏.  相似文献   
109.
The Earth was born from a giant impact at 4.56 Ga.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the Earth subsequently cooled, and hence shrunk, over geologic time. However, if the Earth's convection was double-layered, there must have been a peak of expansion during uni-directional cooling. We computed the expansion-contraction effect using first principles mineral physics data. The result shows a radius about 120 km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 Earth immediately afte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magma-ocean on the surface, and subsequent shrinkage of about 110 km in radius within about 10 m.y., followed by gradual expansion of 11 km in radius due to radiogenic heating in the lower mantle in spite of cooling in the upper mantle in the Archean. This was due to double-layered convection in the Archean with final collapse of overturn with contraction of about 8 km in radius, presumably by the end of the Archean. Since then, the Earth has gradually cooled down to reduce its radius by around 12 km. Geologic evidence supports the late Archean mantle overturn ca. 2.6 Ga, such a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uper-liquidus flood basalts on nearly all cratonic fragments (>35 examples). If our inference is correct,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must have undergone extensive volcanism and emergence of local landmasses, because of the thin ocean cover (3–5 km thickness). Global unconformity appeared in cratonic fragments with stromatolite back to 2.9 Ga with a peak at 2.6 Ga. The global magmatism brought extensive crustal melting to yield explosive felsic volcanism to transport volcanic ash into the stratosphere during the catastrophic mantle overturn. This event seems to be recorded by sulfur mass-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 (SMIF) at 2.6 Ga. During the mantle overturn, a number of mantle plumes penetrated into the upper mantle and caused local upward doming of by ca. 2–3 km which raised local landmasses above sea-level. The consequent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oxygen enabled life evolution from prokaryotes to eukaryotes by 2.1 Ga, or even earlier in the Earth history.  相似文献   
110.
火山岩冷却单元的识别是火山岩地层和岩相研究的重要环节。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剖面的剖析显示,冷却单元主要存在4种主要的单元类型:碎屑岩型、熔岩型、碎屑岩+熔岩型和熔岩+碎屑岩型。碎屑岩型和熔岩型是端元类型,分别反映蒸汽喷发和岩浆喷发的作用过程;碎屑岩+熔岩型是基本组合单元类型,反映蒸汽-岩浆喷发的连续作用过程;熔岩+碎屑岩型属于改造的或特殊机制的类型。冷却单元本身及其堆叠具有相的意义,是火山岩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因此成为解释火山岩地层结构、了解形成与保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火山岩冷却单元识别与叠置分析,构建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一段的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