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郑海涛  刘菲  刘永刚 《岩矿测试》2004,23(2):148-152
以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美国环保局分析方法为基础,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探讨了各条件对测定的影响,确定选用HP 5毛细管柱,手动进样,程序升温。方法的检出限在4~10ng/L,适用于优先监控的16种多环芳烃的同时分析。对煤矿矿坑排水以及污灌区的地下水样中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测定,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值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相对误差<30.0%)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
固体模拟样品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提取和索氏提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技术比较了4种方法对模拟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提取效果。探讨了温度、改进剂对超临界萃取的影响,无改进剂的纯C02流体对16种多环芳烃的低沸点化合物萃取回收率可达80%,对高沸点化合物应在加入改进剂的基础上提高萃取温度。与超临界萃取相比,微波萃取在对高沸点化合物的萃取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卫萍  陈素兰 《江苏地质》2002,26(3):150-153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分离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简单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及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沈友 《矿物岩石》2002,22(1):75-76
利用HNO3-KClO3饱和液溶解矿样后,加NH4Cl蒸干破坏氮的氧化物,用六偏磷酸钠作掩蔽剂,采用I2-CCl4萃取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岩石样品中有机物的超临界萃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有机碳含量的岩石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超临界萃取行为研究,探讨了超临界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化合物溶出行为的影响。岩石样品经CO2超临界萃取,三氯甲烷索氏提取后,对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离测定。应用地球化学参数和质量色谱图对超临界萃取和索氏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在对岩石中低碳饱和烃化合物的萃取上显示了优势;对总有机磷含量较高的样品,两种提取方法的结果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对总有机碳含量较低的样品,超蟠对一些化合物的提取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96.
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机制下进入海洋沉积物中的元素分别与不同介质结合,因此,将沉积物中不同结合形态元素相分离的顺序萃取方法是研究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手段。以Tessier等建立的萃取流程为基础,针对深海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5中Fe、Mn、Co、Cu、V元素,分析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各元素回收率基本介于94%~126%之间,平均值为106%。在重复性方面,除V元素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的相对标准偏差较高外,其余元素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中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而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中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大,这与其样品中这些结合态的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有关。因此,对于深海沉积物来讲,顺序萃取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对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萃取效果令人满意。将该方法应用于冲绳海槽热液影响沉积物中,实现了热液源铁锰氧化沉积的有效萃取和分离。  相似文献   
97.
本文提出了土壤和含水层中污染物的监控系统。这个系统特别适于对地下储油罐周围的土壤(UST)进行连续、远程和实时监控,例如石油加油站。由于该系统可以配置为土壤透气系统,所以它还具有修复作用。该系统的原型在意大利Genova加油站已经运行了3年多。每天使用的结果表明,常见的中-小等程度的渗漏可能会发生,这也许与个别的渗漏有关,这些渗漏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储油罐石油向地下水渗漏。在这些实例中,该系统能够判断渗漏并且用专业的土壤通风方法进行修复。本文讨论了一些好的评估方法,有效使用这些方法,确保与石油储存和制造有关的土壤不受污染。  相似文献   
98.
The accumulation of Pb in the food chain is one of the great concerns as it can cause chronic health problems and the available Pb is easily absorbed by crops. To shed light on Pb bioavailability in lead-contaminated agricultural soils of Zhejiang Province, a series of plant growth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a greenhouse to select more suitable extractants from five commonly used extractants (0.1 M HCl, 1 M NH4OAc, 0.1 M CaCl2, DTPA-TEA and Mehlich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 NH4OAc can extract Pb best, indicating the Pb bioavailability, then, DTPA-TEA and 0.1 M HCl in the tested soils. In case 1 M NH4OAc was used as an extractant, the critical Pb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were 50.19 mg/kg, 21.16 mg/kg and 114.00 mg/kg (1 M NH4OAc extracted Pb) in silty loam, yellowish-red soil and purplish soil, respectively. When the values exceed the above ones, the contents of Pb in Chinese cabbage leaves will exceed the Chinese Tolerance Limit of Lead in Foods (GB14935-94), as a result,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nd hazard to human health via the food chain will appear.  相似文献   
99.
冯静 《岩矿测试》2005,24(2):138-140
应用甲基膦酸二甲庚脂(P350 )萃取分离干扰元素,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铟。方法检出限为0. 022×10-6,对铟含量为0. 064μg/g和4. 1μg/g的样品进行11次测定,RSD分别为12. 2%和6. 4%。经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符合。  相似文献   
100.
高聚物萃取光度法测定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凡政  石影  谭润林 《岩矿测试》2000,19(3):238-240
研究了在聚乙二醇 -硫酸铵 -亚硝基R盐体系中萃取光度法测定钯。在 pH 1 .3的NaAc-HCl缓冲溶液中 ,钯与亚硝基R盐形成橙色配合物 ,被萃取到高聚物相 ,其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0 0nm处 ,摩尔吸光系数为 1 .58× 1 0 4L·mol- 1.cm- 1,Pd(Ⅱ )与亚硝基R盐的配位比为 1∶3,Pd(Ⅱ )的质量浓度在 0~ 2 .2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碳 -钯催化剂中钯的测定 ,6次测定的RSD为 2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