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窦贤 《国土资源》2004,(9):40-45
甘肃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新亚欧大陆桥、西气东输管线纵贯全境。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现实中,甘肃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因其广阔的土地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石油资源而获得“两源兼富”的资源优势,被誉为中国西部的“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62.
赵立群  张敏  陈彤 《中国地质》2019,46(S1):105-109
金属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数据集采集了16种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宗紧缺矿产(铁、锰、铜、铝、金、铅、锌、镍、铬)、优势矿产(钨、钼、锡、锑)及战略新兴矿产(锂、钴、钛)2006—2017年的世界及中国资源储量、原矿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及贸易金额等数据。数据集为Excel表格型数据,包含6个sheet表(世界资源量、中国查明资源储量、中国基础储量、中国原矿产量、中国原矿消费量、中国进出口量),旨在分析研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所需重要金属矿产的资源现状和供需趋势。数据集显示:①我国大宗紧缺矿产如铁、锰、铜、金等查明资源储量虽稳步增长,但开采消耗量大,使得基础储量增速缓慢;未来需求总量仍将维持高位,国内保障程度不足,进口量持续攀升。优势矿产资源钨、锑储采比低,后备资源接替不足,优势程度下降;②战略新兴矿产锂、钴、钛资源量、基础储量增长缓慢或呈下降态势,国内资源品质较差,难利用资源多;产量、消费量近十年快速增长,且未来将持续高增长,国内资源储量增长缓慢,供需矛盾凸显。该数据集对已有金属矿产供需数据的收集和总结,为今后金属矿产勘查及战略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石墨是战略性矿产,是支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收集石墨储、产、消、贸、价等方面的数据资料,构建了资源安全、贸易安全和市场安全三维供应风险评价体系,通过计算资源保障程度、自给率、进口份额占比、进口国家风险、进口国家集中度、进口价格波动指数、价格波动指数7个指标对石墨资源供应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市场安全对石墨供应风险影响最大。建议建立大鳞片石墨资源储备制度,实施石墨出口配额制度,以石墨烯技术辐射带动整个石墨产业,打破石墨提纯及深加工技术垄断,引领中国石墨产业发展,促进中国由石墨资源大国向石墨资源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64.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2021,41(6):1199-1208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5.
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何则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3):524-540
围绕油气资源的权力博弈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权力争夺,但不同时代的能源权力的属性有所不同,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内涵也有所不同。论文在系统梳理能源地缘政治基础上,提出了能源权力的概念,并从地缘政治格局、能源安全观、能源网络和全球能源治理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研究认为:① 以能源分布、产销空间变化及其规律性总结是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油气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是能源权力产生的最直接因素。② 从石油危机时代到未来新能源时代,能源安全观的不同是影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权力变化的重要因素。③ 能源的商品属性和地缘属性决定了能源贸易不仅是经济行为,其空间的流动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使得油气二次分配过程中的贸易控制和通道控制对能源权力重构产生重要影响。④ 全球能源权力巨变和复杂错综的能源权力网络将引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新秩序。权力的主体从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能源网络中利益共同体,能源治理的主题从一国之利益走向了全球能源权力的再分配过程。展望未来,如何在理论上建构新时代的能源权力的理论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世界能源权力的演变、地理空间与权力的相互依赖关系、权力秩序的重构及其效应、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等研究,对科学认知和研判世界能源形势与能源战略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能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性命题。  相似文献   
66.
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共同而又有区别”的污染治理政策是实现区域联防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而随着省际贸易加强,难免导致污染物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本文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省区间省际贸易隐含PM2.5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省际贸易隐含PM2.5约占总PM2.5排放的1/3,经济危机使得省际贸易隐含PM2.5量变小,但贸易隐含PM2.5在以生产计算的PM2.5排放中的作用在增大。东部省区的省际调出贸易隐含PM2.5主要由最终消费部分导致,而中、西、东北省区则主要为中间投入部分导致,在控制贸易隐含排放时,需对不同调出类型省区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省际调入贸易隐含PM2.5主要由中间投入过程贸易隐含PM2.5构成,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不同省区间共同生产完成,区域联合治污显得尤为必要。东北、西部、中部省区由固定资本形成导致的省际贸易隐含PM2.5比例要高于东部省区,可见政策导向也是造成贸易隐含排放的原因之一。需重点控制省际贸易隐含PM2.5排放量较高建筑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除河北、山东外,东部省区均为省际贸易隐含PM2.5净调入省份,中、西部、东北省区中则多为省际贸易隐含PM2.5净调出省份。经济危机使得省际间净贸易隐含PM2.5的转移量变小,但并未改变其转移趋势。净调入省区需相应的补偿净调出省区,或对其进行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67.
通过耦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模型,探讨2002~2010年区域碳排放转移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及其地理源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0年流出和流入河南省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均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流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受外部最终需求的影响,且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而流入贸易隐含碳排放则主要是受本地最终需求和本地最终产品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研究还发现,为减轻贸易对区域碳排放及其减排责任的影响,开展区域合作来共同减排比单个地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但在区域合作中各地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8.
许瑞生 《热带地理》2018,38(2):151-165
基于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寻乌调查》,利用历史地图资料,结合当前遥感影像数据、道路地名信息及相关历史资料等,运用GIS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还原处理,从交通区位、经济地理与区域文化等方面,对20世纪30年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进行研究:1)还原并佐证了《寻乌调查》描述的区域交通系统,梳理出寻乌与南粤区域水陆交通网络及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寻乌典型的边区区位与自然地理等条件,成就了其联系南粤的交通枢纽功能。2)寻乌与南粤的区域经济地理关系具有典型的“盐上米下”特征;寻乌在区域贸易流通中承担着中转站的功能,但边区市集发展程度较低,寻乌的社会经济深受以梅县为腹地的南粤地区发展的影响。3)南粤革命力量对中央苏区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理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既对当前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具较强的指导作用,也为当前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和开发提供了一条“寻乌调查红色之旅”路线。  相似文献   
69.
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度、社团划分和结构熵等社会网络指标,探究全球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重点分析中国在网络中的社团归属及其地缘战略启示。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使得全球贸易网络结构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复杂格局;全球贸易网络的社团演化经历了发达国家主导、亚洲崛起的萌芽、亚洲社团的分离和“三足鼎立”四个阶段,中国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逐步走向“舞台中央”;中、美、德三国在全球市场细分过程中形成一种“错位竞争”关系,亚太、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成为大国之间争夺贸易市场的博弈区域。中国应首先立足于亚太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全球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70.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一带一路”经历了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政治领袖们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伴随这种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研究已经深入到除了基础科学领域外的几乎所有学科。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了4年多来“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特征,而后总结了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核心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研究发文量迅速上升,由2014年的1000多篇飙升到2017年的20000多篇;② 文献比较庞杂,以宏观性、战略性和一般性文献为主,舆论性很高,基于深入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文献少,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③ 对外直接投资、互联互通、“走出去”、全球化、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人民币国际化等得到的关注较多;④ 地理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理论构建、地缘政治经济分析、“中欧班列”、海上航运战略支点、海外投资模式、经贸格局及其经济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最后,本文呼吁加强“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以及建设机制和国别研究,并积极开展中外学者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对话以及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