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62篇
  免费   2247篇
  国内免费   2503篇
测绘学   4697篇
大气科学   4888篇
地球物理   1810篇
地质学   5721篇
海洋学   1956篇
天文学   390篇
综合类   2823篇
自然地理   1427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538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460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1270篇
  2013年   913篇
  2012年   1306篇
  2011年   1328篇
  2010年   1314篇
  2009年   1261篇
  2008年   1259篇
  2007年   1090篇
  2006年   1104篇
  2005年   1125篇
  2004年   845篇
  2003年   754篇
  2002年   733篇
  2001年   619篇
  2000年   667篇
  1999年   480篇
  1998年   557篇
  1997年   450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268篇
  1991年   234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国土卫星影像就京津唐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调查进行了多学科综合应用和高层次专题制图的研究。在研究中,对影像的基本特性、质量和使用的技术指标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按其精度、使用程度和效果等提出了评价。同时对国土卫星像片的几何配准,运用多项式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原理,进行了计算机和光学处理的对比研究。 本区资源与环境的遥感调查应用,主要是运用遥感地学原理,分析水文下垫面要素,划分水文环境类型,计算其产水量;分析非农业用地与总土地及其它用地的比例关系,探索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地域差异规律;农业低产地环境及其数量、质量特征的研究;综合调查森林资源,包括宜林地的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及宜林树种的生态与经济特性;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旅游圈及功能分区,矿产资源的赋存机制,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区内近一万年来的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国土整治、规划和城镇建设的关系等进行了多元综合研究。同时编制了一套高层次专题图件,并量算了各种资源数据。  相似文献   
992.
993.
将计算机和瞬态波形存贮器引入谐振法测Q系统,由自动数据采集和处理计算代替了以前的手工采样工作。不仅提高了功效和测量精度,而且避免了许多麻烦和限制,为今后大量测量岩石Q值和波速提供了便捷手段。  相似文献   
994.
CTM-302型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配接的智能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于1987年开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磁台投入使用。取得了全年完整、准确的数字记录。该系统以高速采集、高密度磁带记录数据、定时打印每分钟均值曲线,具有在恶劣条件下长期连续工作的能力。在动态范围、稳定度和可靠性等方面优于模拟记录系统,明显地改善了数据的质量。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并提出了一些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前,城镇大比例尺地籍图测量正在迅速地展开,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明确提出:用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建立初始地籍后,都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用解析法进行更新”。因此,采用解析法进行城镇地籍调查是该图种发展的方向,由此种方法所获取的各种数据,其精度显然比由其他二种调查方法所获取的数据精度高,  相似文献   
997.
工程建筑中经常需要布设能保证以足够精发对工艺设备的轴线进行放样的测量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的测量标志可能会埋没在将会产生变形的接础上。  相似文献   
998.
999.
张永丰  曹东生 《高原气象》1990,9(2):177-182
本文介绍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建立局地网络的微气象观测系统,实现气象数据的自动采集、无线传输和集中实时处理。整个系统由一个中心站和五个(或更多)观测子站组成,是一个点到点的通讯网络。该系统为研究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提供了手段和方便。整个系统分两部份介绍,本文作一总体概述,第二部份说明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000.
王义忠 《水文》1990,(2):63-64,F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