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刘长明  田万文 《铀矿地质》2008,24(3):155-159
文章全面分析了大罗镇-向阳山林场地区的构造位置、铀源条件、找矿目的层砂体特征、氧化及含铀性,深入探讨了该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初步认定大罗镇-向阳山林场地区有较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找矿目的层为泉头组二段、三段.  相似文献   
82.
甘肃阳山金矿带安坝矿段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宏 《地质与勘探》2016,52(3):497-505
甘肃省阳山金矿带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比较大的金矿床之一。该矿带全长约25km,自西向东由泥山、葛条湾、安坝、高楼山、观音坝和张家山矿段等六个矿段组成,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条矿脉305#和314#位于安坝矿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阳山金矿带安坝矿段第17号勘探线的7个钻孔剖面,观察了岩性、矿化和结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该勘探剖面总体为一褶皱构造,转折端处于剖面北侧。该区的强烈变形变质作用后形成了大量的破碎带,安坝矿段的主矿体就赋存在这些破碎带中。  相似文献   
83.
杨忠虎  李楠  张良  张志超 《地学前缘》2019,26(5):174-188
阳山金矿带因其独特的构造位置、超大型金资源量以及成矿后区域发生大规模隆升剥蚀事件,成为矿床学领域研究热年代学的理想选区。本文针对金矿带成矿后热历史演化开展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获得如下成果:(1)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布范围为(287.0±21)~(101±3) Ma(1σ),且不同岩性的年龄值各有特征,砂板岩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跨度最大(287~107 Ma),千枚岩锆石裂变径迹值分布范围为177~101 Ma,斜长花岗斑岩中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为193~185 Ma;(2)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布范围为(69±7)~(46±14) Ma(1σ),径迹长度及其分布特征显示金矿带在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地层冷却表现为单调且缓慢地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根据金矿带热历史演化分析,结合研究区古地温梯度、成矿深度数据,得出泥山矿段先于葛条湾矿段剥蚀,阳山金矿带自白垩纪以来地层总剥蚀厚度约为12.24 km,矿体剥蚀厚度上限约为880 m,推测阳山金矿带北部地层剥蚀少的矿段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4.
周洁 《地质与勘探》2017,53(2):390-397
矿山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是矿山数字化的基础。本文系统收集了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勘探线剖面图28条,编录了钻孔数据106个,分析了31446个钻孔采样结果,建立了钻孔数据库;应用3D Mine矿业工程软件构建了地形模型和矿体模型;对于三维建模的一般技术路线进行了初步归纳;建立了安坝矿段三维实体模型;并对矿体形态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了阳山金矿区的构造控矿规律,解释了矿体形态可能的形成原因,以期为阳山的深入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甘肃阳山金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甘肃阳山金矿带位于西秦岭南部,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发现阳山金矿区在侏罗纪早期、白垩纪早期及第三纪早期曾发生3期岩浆活动;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δD值为-75‰~-56‰,δ18OH2O为3.7‰~12.2‰,矿脉中黄铁矿及辉锑矿的δ34S为-2.2‰~-0.7‰,表明阳山金矿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分析显示该区在三叠纪曾发生韧性变形,在侏罗纪早期产生韧-脆性变形;侏罗纪晚期以后区内构造转为脆性,早期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晚期主要为脆性伸展活动。结合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史认为本区的3期岩浆活动与区域伸展作用有关,而与岩浆侵入有关的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是促成阳山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袁士松 《矿产与地质》2007,21(4):404-409
阳山金矿床位于甘肃省文县。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成矿年代学研究及野外地质观察表明,矿区岩浆岩与金成矿在空间及时间上均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对阳山地区区域地层成矿元素含量及阳山金矿各类矿石成矿元素含量分析,厘定了泥盆系三河口组为阳山金矿床的矿源层。进一步研究矿床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测定结果后认为,阳山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具有地层和岩浆岩双重来源特征;成矿热液来源具有岩浆热液、地下热卤水、变质热液以及大气降水多种来源;自三叠纪以来,与区域构造演化有关的多次岩浆热液活动与阳山金矿成矿作用存在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认为,阳山金矿床成矿模式具有复合成矿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7.
甘肃阳山金矿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及其地质和成矿意义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97-251 Ma,等时线年龄为268±4Ma(MWSD=0.24),记录了勉略洋俯冲引发的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第二组包括12个数据,表面年龄变化于237~207Ma,等时线年龄为220±3Ma(MWSD=0.20),属花岗斑岩侵入结晶年龄,与西秦岭碰撞型花岗岩开始大规模发育的时间一致。第三组包括7件位于独居石边缘的测点,表面年龄变化于200~179Ma,等时线年龄为190±3Ma(MSWD=0.15),属阳山金矿的成矿时间。因此,阳山金矿成矿时间与西秦岭中生代陆陆碰撞体制的大规模流体成矿事件一致,是陆陆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8.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硫同位素特征:成矿环境与物质来源约束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阳山金矿带成岩期的黄铁矿主要为立方体-他形,反映出一种较低温度(<200℃)、成岩流体的过饱和度低、快速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低、物质供应不足的成岩条件,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2‰~12.5‰),反映了硫源自于泥盆系地层,其中灰岩中黄铁矿硫源自于海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还原作用,千枚岩中黄铁矿经历了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期黄铁矿具有多种晶形,但立方体单晶较少,指示成矿系统处于中-低温(200~30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高、缓慢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高、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有利条件。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4.2‰~3‰,接近于岩浆硫范围,其中成矿主阶段的黄铁矿以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立方体形成的聚形更常见,且聚形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变化范围更窄(-2.1‰~1.2‰),更符合岩浆硫来源特征;成矿晚阶段辉锑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6.6‰~-4.5‰,而与其共生的黄铁矿δ34S值分别是7.6‰和-12.1‰,反映晚阶段除岩浆岩硫源外,浅变质的泥盆系地层也提供了部分硫源。  相似文献   
89.
孟献真 《地质与勘探》2012,48(3):580-591
[摘 要] 基于对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的构造变形分析、石英组构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了阳山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认为自三叠纪以来,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脆性及两期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并伴随多次岩浆热液活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本区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265~290℃,215~240℃和165~190℃等三个区间,流体组份体系接近于NaCl-H2O-CO2体系,成矿流体密度估计在0.98~1.02g/cm3之间,成矿压力估计为89.6 MPa,流体包裹体盐度估计在0.7%~9.4% NaCl之间激光拉曼显示其主要成分为H2O和CO2,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不同流体的混合是导致大量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大的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陕甘川"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燕山期斜长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本文对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构造岩进行了细致的显微构造研究,以期通过微观构造特征认识宏观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镜下观察表明断裂带内兼具大量的脆性与塑性显微变形,主要发育左行剪切,暗示该断裂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断裂带内构造岩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及低于绿片岩相的变质-变形过程,且断裂带内至少存在过三到四期构造变形,为断裂带曾发育"多期构造变形"提供依据。显微构造应力分析及岩层产状等密度图显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NNE,是对印支期以来多期主应力方位的综合反映。据亚颗粒法及动态重结晶法计算的成矿前古应力差值为128.6~95.8 MPa,成矿期古应力差值为74.9~69.3 MPa,成矿后古应力差值为65.8 MPa。综合分析认为中—晚三叠世以来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变质相相变为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低于绿片岩相,变形序列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区域主应力大小发生了大→小的转变,主应力方位经历了SN向挤压→NE向挤压→NW及SN向挤压的转换。安昌河—音坝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反映其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逐渐抬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