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7篇
  免费   1990篇
  国内免费   1672篇
测绘学   842篇
大气科学   1067篇
地球物理   2781篇
地质学   3692篇
海洋学   1086篇
天文学   269篇
综合类   594篇
自然地理   105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460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525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458篇
  2004年   459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夏季东海西部表层海水中的pCO2及海-气界面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  相似文献   
62.
南沙群岛南永2井的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标志着两次异常事件,简称为“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这两个特殊沉积层的主要特征是磁化率为正值、锰铝(黑色沉积)和铁铝(红色沉积)含量高。关于它们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火山喷发或地震活动,另一种是气候突变。将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与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资料、南海及其周缘火山活动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进行详细对比,并综合分析几种成因的可能性大小。“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在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中的反映不明显或无反映,表明两事件的影响范围很有限。尽管南海周缘的一些火山活动期次、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代用指标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层在时间上与“红”、“黑”两事件有较好的对比,成岩作用也能使某些沉积层位形成铁富集或锰富集,但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可以排除周缘火山喷发、气候突变、撞击事件及成岩作用等4种成因。火山或地震活动引起的铁或锰热泉上涌可以对“红”、“黑”两事件作出较好的解释,是可能性较大的成因。  相似文献   
63.
The variation of the backscatter strength with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afloor, which can be used in methods for acoustic seafloor characterization. Although multibeam sonars acquire backscatter over a wide range of incidence angles, the angular information is normally neglected during standard backscatter processing and mosaicking. An approach called Angular Range Analysis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serve the backscatter angular information, and use it for remote estimation of seafloor properties. Angular Range Analysis starts with the beam-by-beam time-series of acoustic backscatter provided by the multibeam sonar and then corrects the backscatter for seafloor slope, beam pattern, time varying and angle varying gains, and area of insonification. Subsequently a series of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stacking of consecutive time series over a spatial scale that approximates half of the swath width. Based on these calculated parameters and the inversion of an acoustic backscatter model, we estimate the acoustic impedance and the roughness of the insonified area on the seafloor. In the process of this inversion, the behavior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constrained by established inter-property relationships. The approach has been tested using a 300 kHz Simrad EM3000 multibeam sonar in Little Bay, NH. Impedance estimates are compared to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sound speed. The comparison shows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approach for robust seafloo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64.
Fine-grained sediments commonly occur in area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ere wave and current energy are weak. Bulk density, compressional wave speed and attenuation are fundament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sediments required for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the seabed for diverse branches of marine science. The traditional coring approach is time and labor-intensive, with larg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 disturbance in the sampling phase. Acoustic methods offer the advantages of remote sensing, i.e., sampling the sediment structure without mechanical disturbance an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seabed coverage rate per unit time. Two different acoustic methods are described: one using short-range single-bounce interactions with the seabed, and the second using long-range modal propagation to infer the sediment properties. The relative strengths and sensitivities of each approach are explored through simulations guided by experience with measured data.  相似文献   
65.
66.
无机碳与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细胞调节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材料,采用酸碱滴定和CO2加富通气培养微藻的方法,对旧液中HCO3^-和CO3^2-浓度变化以及对红球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旧液具有限制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作用。同时,旧液中无机碳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新液。培养液中富含CO3^2-时,各细胞数量与CO3^2-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溶液中仅有HCO3^-时,各细胞数与HCO3^-浓度也呈正相关性。因此,排除了CO3^2-和HCO3^-作为旧液中的调节物质,限制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可能性。旧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生物检测实验表明,在粗提取物中有降低细胞增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活性,表明调节物质能溶于有机相,也反过来证实无机碳离子不是旧液中的调节物质。DNA含量和倍性分析结果表明,红球藻游动细胞DNA复制可以加倍后不经过原生质分裂就可以再次进行,因此推测旧液中的调节物质对原生质分裂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而不对DNA复制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主要研究了青岛大气污染物质SO2对雾水酸度的控制作用,用实测结果统计得到雾得水PH值与Cso2的经验关系式,青岛、烟台等地雾水pH值与计算值吻合一致,表明统计关系的合理性。通过对青岛雾水中SO2清除率的估算,说明在青岛雾期,人为污染物质所占比值越高,其污染物质沉降百分率也越高,存留在大气雾中百分率就愈低。  相似文献   
68.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69.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塘沽海区海底地形的SAR影像仿真与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 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1997)SAR成像机理的正确性和在中国近海利用SAR影像进行浅海水深探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