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内蒙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地层发育良好,岩性相对稳定,变质、变形程度较低,是研究区范围内早二叠世地层层序研究的理想地区。该课题逐层实测了寿山沟组剖面,从剖面的岩性地层入手,着重分析了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的岩性组合特征、基本层序、沉积旋回特征;同时根据古生物化石类型和组合,推断该区域形成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寿山沟组剖面厚度为9598.98m,根据岩性和粒度的大小,可分3个岩段:一段为滨浅海浅海陆棚沉积;二段、三段为一套浊流沉积岩系,发育特征性浊流沉积构造,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22.
夏雪  李永树 《四川测绘》2009,32(4):165-167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城管”实施过程中基础空间信息共享的技术难题,在充分考虑现有的网络条件、软件平台、坐标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空间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途径,包括适用于通用条件的WMS和WFS技术以及适用于特定软件环境的专用技术,对不同条件的“数字城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3.
中国气温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重建了中国东部71个站1880—2004年四季气温距平序列。通过EOF分析发现了中国气温变化的2种最基本的模态:东部一致变化和关内关外相反变化。这2种模态不随季节变化,而且在不同时期也是稳定的。通过研究这2种模态与变暖趋势的关系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暖主要是由于第一模态在该时期持续的正位相增强造成的;而20世纪20~40年代的变暖主要是由于第二模态所呈现的正位相所造成的。此外,我们检验了这2种模态在大气环流模式(CAM)中的表现。结果表明:121年(模式中1880—2000年)的集合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现第一模态的变化,而第二模态则仅在冬季表现明显。最后,以冬季为例,利用1880—2004年重建及观测的500 hPa高度场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这2种模态的环流机制:第一模态正位相对应纬向环流增强,表现在地面气温分布上为东部一致变暖。而负位相则对应东亚大槽加深,东部地区一致变冷。第二模态正位相对应的环流分布则为从东亚北部到阿留申为负距平,东亚到北太平洋中纬度为正距平;对应地面气温分布为关内变暖关外变冷。负位相时环流分布基本相反。这样的环流机制得到了模式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24.
为精确限定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分别对北祁连东段红土堡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墙进行了LA - ICP - MS 单颗粒锆石微区U - Pb 同位素测年。红土堡枕状玄武岩获得(443.4 ±1.7 )Ma 和(1 782 ±34 )Ma 两组年龄值;同时,获得红土堡基性火山岩中辉绿岩墙的年龄为(385.7 ±7.9 )Ma,并含有(1 697 ±6 ) ~(2 692 ±4 )Ma 的捕晶锆石年龄信息。认为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与其北的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大体一致,推断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原始岩浆不同程度遭受了陇山岩群的混染。这一新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以及北秦岭—北祁连衔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发育了一套完整的黄土地层。据剖面百余块标本粒度资料阐述了Kd=(粉砂(0.05-0.01mm%))/(粘粒(<0.005mm)%)的地质及物理意义。它反映了受风化的粉尘粒组与次生粒组之间的消长关系,Kd值变化既受风尘来源区干湿状况或生物气候条件的制约,又受风化成壤作用的制约。因此,Kd值可视为黄土、古土壤生成环境的一个指标。据Mφ(平均值)由粗到细的变化划为一个粒度旋回,全剖面共分11个旋回。每个旋回反映了一定的岩性地层组合及生物气候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
In this paper,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a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type of the earthquake,the aftershock activity,the earthquake tre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is earthquake belongs to a sequence of earthquake swarm type and is of the concentratedly occur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main shocks in a time sequence,and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was normally attenuated.Because of the unreasonable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repeated vibration by several destructive main shocks within a short period,the damage in the high intensity region was aggravated.Th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procedure of the 1991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Ms=5.8)are also briefly given.  相似文献   
27.
潘长云  王润民 《岩石学报》1994,10(3):261-274
喀拉通克Y1含矿岩体岩石类型属铁质基性岩类,岩体为单式岩体,具富镁、铁、碱、低钙贫铝的特点。组成岩体的各岩相是同一母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为来自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岩体锶初始比值约为0.7033,形成时代约为291Ma。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下,氧化物组分的变化使硫化物熔浆与硅酸盐熔浆发生分离,并在重力作用下聚积形成铜镍硫化物富矿。  相似文献   
28.
本文根据北美国家建立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的经验,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和生命周期。可供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9.
潘孝荣 《福建地质》2005,24(3):193-199
介绍了地质科学应用程序从Basic向Visual Basic(简称VB,下同)移植的基本技巧,并结合实际开发经验对变量定义、数据读取、成果输出和存储等开发、移植过程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30.
Bolivia is a country with high levels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 among its peoples and regions. For the nation and it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rends in the soci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and extreme poverty) are identified from 1976 to 2003 using UBN data with minor support where appropriate from poverty lines. The main survey between 1992 and 2001 uses composite and selected UBN to track detailed poverty change for the country’s nine departments, its ten largest cities and a selection of other smaller urban and rural municipalities. Because of rising background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in the various surveyed administrative units, many instances of relative reductions in poverty are accompanied by rising absolute increases. Marked spatial variations in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driver for the country’s quickening pace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s a result,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ssessing two different but closely related views. One investigation tests the notion that because more poor people have been living in Bolivia’s cities than in its rural areas since the mid to late 1990s, rapid rural–urban migration has simply shifted the locus of poverty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ies in a process called, the ‘urbanisation of poverty.’ A second, more challenging, investigation assesses the view that the flow of poor rural people to the better serviced urban areas of Bolivia has actually acted to alleviate national poverty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