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十九大”后发展的新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到城镇化质量提升,关系到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关系到新时代“两阶段目标”的实现。“十九大”后,中国新型城镇化表现出4个方面新态势:一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广泛共识,从城镇化严重滞后转向新型城镇化,从盲目赶超发达国家转向符合中国实际,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是破解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加强协同推进;三是新型城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细化和深化,重点是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城镇化、社会治理与制度创新、空间治理与空间规划;四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以及国家级新区等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中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研究,提升地理学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能力。  相似文献   
92.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地理科学》2020,40(12):2010-2018
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案例数据库为基础,运用SPSS24.0进行数据挖掘和ArcGIS10.2进行空间分析,发现:① 浙江省病例新增人数时间变化符合泛泊松分布函数,男女易感染率差异不大,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和肺部影像学病变。② 病例感染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总体呈现为“一带四心”格局,“一带”为台?温沿海铁路带的县级地域单元,“四心”为宁波海曙区(11.02/10万),湖州秀洲区(4.29/10万),杭州上城区(4.06/10万)和江干区(4.80/10万),杭州桐庐县(5.78/10万)。③ 核密度集聚中心呈现北?南?北转移的态势,整体呈现“多核多心”“主核固定,多心演化”“单一主核,多心消退”和“疫情消退”4个阶段的空间演化特征。④ 浙江省的扩散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空间差异明显,风险管控视角分为5类地区。⑤ 根据疫情演化与传染特征,提出疫情4阶段治理策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本是推动生活圈建设,打造健康城市。  相似文献   
93.
The sky‐projected orientation (position angle) of the axis (line of maximum density or maximum brightness) of the long time‐known, linear structure (LS) in the sunward hemisphere of the coma of Comet 19P/Borrelly is measured on 45 photographs taken by different observers under different projection conditions and covering three consecutive apparitions (1994, 2001, and 2008) for a total time interval of 5174 days.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by a tomographic approach yields an LS axis constantly oriented towards a fixed point in the space, at Right Ascension 214°.4 ± 0°.5 and Declination –7°.0 ± 0°.5 (J2000), corresponding to an obliquity of 103°.5 ± 1° and an orbital longitude of 147°.2 ± 1°, throughout the relevant interval. Such coordinates are close to the ones found by other authors for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the nucleus spin axis during the apparitions of 1994 and 2001. In the hypothesis of an LS orientation aligned with the nucleus spin axis, the new results confirm the previous ones and show that this orientation remained unchanged during the subsequent 2008 apparition (© 2011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94.
Radio occultation measurements from the Soviet Luna 19 mission suggest that electron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sunlit lunar surface can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expected from either the photo-ionization of exospheric neutrals or any other well-known process. These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infer the electron column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lunar limb as a function of tangent height, which surprisingly indicated peak concentrations of ∼103 cm−3 at ∼5 km altitude.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electrically charged exospheric dust could contribute to such electron populations. This possibility is examined here using the exospheric dust abundances inferred from Apollo 15 coronal photographs to estim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electrons produced by photo- and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dust. These estimates far exceed the electron concentrations predicted by any other suggested mechanism, and are within a factor of ≈20 of those inferred from the Luna 19 measurements.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discrepancy is due to an under-estimate in dust grain capacitances and/or the presence of much higher exospheric dust abundances during the Luna 19 measurem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lectrons emitted from exospheric dust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una 19 measurements, and that this process could domina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unar ionosphere.  相似文献   
95.
袁振杰  周健好  谢宇琳  朱竑 《地理研究》2022,41(6):1684-1699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行为、过程和“矛盾–协商”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发现:① 居家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所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其空间机制是教育空间与家空间的互嵌,从而赋予了教育行为新的空间过程和意义。② 居家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空间与家庭物理–生计空间和社区–家庭生活空间相互嵌套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学习空间的大小和质量与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社会情况紧密相关;学习行为嵌入家庭日常生活后,学习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为居家学习带来干扰;③ 学生拥有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能动性和自主权,并灵活运用空间、时间、身份策略诠释家空间与学习空间的时空关系,也协调“家人”与“学生”的身份表达。研究在理论上探索教育和学习行为与空间的互嵌关系,在实践上反映和反思新冠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教育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服务于构建有序高效的居家教学。  相似文献   
96.
杜欣儒  路紫  田庆宝  闫宇航 《地理研究》2022,41(10):2777-2792
2021年1月石家庄市远郊村疫情是中国首次爆发于农村地区的COVID-19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依据941例确诊病例确诊前14 d个体移动轨迹,以传播网络结构性分析和流行病传播动力学分析为手段,对比大城市城区,拟从疫点形成、输出形式、热区扩缩三方面解构农村地区COVID-19传播网络。结论如下:① 疫点数量和类型较多。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与中心城市同时并发形成新疫点;社区活跃度较高导致共同暴露疫点形成;短距离“钟摆移动”加大了个体移动轨迹交叉密度,进而增加了临时暴露疫点形成的风险。② 具有显著的个体-个体接触传染特性以及上下游输出关系链特性,家族聚集性以及家族高代次输出是二次输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③ 有症状确诊病例延迟决策就医致使其隐匿时间较长相对危险度较高,导致网络热区范围和扩缩时间跨度增加。基此,本文提出机场邻近区域防控扩展、潜在疫点溢出人员延长管理、风险缓冲隔离区合理划设3点建议。散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传播网络研究是一种有益探索,将为提高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网络韧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5月10日16时40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4 115 662例,已成为全球聚焦的主要话题。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此次疫情相关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公众情绪的有效传感器之一。对微博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不但能研判舆情特点,更有助于政府对公众的情绪进行针对性疏导,合理管控舆情。因此,本文采集了2020年1月18日到2020年1月28日期间关于新冠肺炎的33万余条新浪微博数据,基于Louvain和Kmeans的空间聚类、改进的BTM主题词提取等算法,将用户关注热点信息和情感特征作为地域标签,构建了反映情感特征、地域关联与热点关注在内的舆情评价方法,实现了基于位置的信息融合,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舆情特点与关注主题差异。研究表明:基于BERT词向量的BTM主题词提取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主题词提取的计算量大、数据冗余等缺点,在热点挖掘时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不同区域关注热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合省级、市级及基于Louvain-Kmeans的空间聚类的多尺度舆情分析方法,可以全方位展现不同区域舆情特点。本文提出的舆情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反映不同区域的舆情特征,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力强,导致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了刻画新型冠状病毒在城市内部的传播方式,本文基于个体在城市中的行为和社会关系,融合了复杂网络理论和GIS技术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智能体仿真模型。该模型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拟合参数,实现了对广州市疫情的准确回顾。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良好,其中MAPE为0.17。智能体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因此可以模拟境外输入病例对城市疫情发展的影响。智能体模型标记了个体的时空位置和社会关系,因此本文还提出一种通过智能体模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该方式相较于传统流行病调查更加便捷,效率更高。然后根据模拟分析结果,为城市防控疫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最后建议市民,如果城市再次暴发疫情,不必恐慌,疫情会在14~20 d被控制,但是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99.
模拟传染病时空传播、定量评估疫情风险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融合多源时空数据,构建了耦合LSTM算法和云模型的疫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基于GIS和LSTM算法构建疫情空间演变模拟模型,通过学习历史疫情数据中的规律,以1 km×1 km为空间尺度、天为时间尺度模拟传染病时空传播过程。其次,基于模拟传染病例数据和疫情传播时空影响因素构建风险评价指标,应用云模型和自适应策略构建疫情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多空间尺度的疫情风险评价。在实证研究阶段,应用该模型对北京2020年6月份突发COVID-19疫情空间演变过程进行模拟和风险评估,并引入常规机器学习模型作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应用于疫情时空传播模拟,相较其它常规的机器学习模型,考虑时序关系的LSTM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MAE为0.00261),拟合度更好(R-square为0.9455);耦合模型不仅能充分考虑传染源因素、天气因素、疫情扩散因素及疫情防御因素对疫情风险传播的影响,反映风险演变趋势,还能快速量化区域风险等级,实现不同空间分辨率下的疫情风险评估。因此,基于LSTM算法和云模型的耦合模型可有效预测疫情的传播风险,同时,也为传染病时空传播建模与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0.
International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alibration material NBS 19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NBS 18,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CO-1 and IAEA-CO-8 are prepared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rock specimens of marble and carbonatite.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NBS 19 and IAEA-CO-1 represent essentially pure samples of calcite containing < and minimal (< 1%) quantities of quartz. In contrast, both NBS 18 and IAEA-CO-8, although primarily composed of calcite, are contaminated by a range of additional phases. NBS 18 was estimated to contain 1% Fe-dolomite and trace (< 1%) quantities of apatite and quartz. IAEA-CO-8 was estimated to contain at least 4% non-carbonate material (including apatite, barite, biotite and magnetite). NBS 18 and IAEA-CO-8 are both derived from samples of carbonatite and the calcite component of each material is characterised by appreciable substitution of Mg + Mn + Sr ± Fe ± Ba (Σ ≈ 14000–15000 μg g-1) for Ca. The observation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complement data in the literature detailing significant grain-scale isotopic heterogeneity in NBS 18 and IAEA-CO-8. Both data se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areful characterisation of calibration materials prior to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