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的长轴方向平行于龙门山,呈现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线性盆地。盆地中充填了3.6Ma以来的半固结—松散堆积物,最大厚度为541 m,在垂向上由下部的大邑砾岩、中部的雅安砾石层和上部的上更新统至全新统砾石层组成,其与下覆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显示该盆地是一个单独的成盆期,并非是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形成的继承性盆地。在垂直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不对称的楔形结构,沉积基底面整体向西呈阶梯状倾斜,盆地中充填的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具横向水系和单向充填的特征;而且盆地的沉降中心具有逐渐向远离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显示盆地的挤压方向垂直于龙门山主断裂,造成了成都盆地在垂直于造山带方向上的构造缩短。在平行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有一系列的北东向延伸的次级凸起和凹陷,凹陷和凸起相间分布,且在空间上呈斜列形式展布于盆地的底部,其中次级凹陷(沉降中心)和冲积扇具有向平行龙门山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表明成都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鉴于以上特征,认为成都盆地是在龙门山造山带晚新生代走滑与逆冲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近年四川省部分地区严重旱涝灾害天气成因,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了四川省及成都地区2000~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库,并对四川省及成都地区2000~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对四川省部分地区与成都地区近年气候差异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3.
汶川地震前成都台重力的高频扰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48小时,距震中约37千米的成都地震台GS15型重力仪记录到了附有高频扰动的潮汐观测数据。对该仪器不同时段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这种高频扰动主要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对2008年32个热带气旋,以及5.0—7.0级地震的统计分析表明:与热带气旋对应出现的高频扰动比例高于地震震前出现的扰动,而且低等级的相似距离的热带气旋也能够产生类似扰动现象。由此判定,汶川地震前48小时成都地震台出现的重力高频扰动主要来自热带气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通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内发现呈面状分布的Cd、pb、Zn等元素高值区.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些元素在不同景观区及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参考元素对Cd、Pb、Zn的富集含量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平原区浅层土壤内Cd、Pb、Zn元素的分布明显不同于物源区及平原区深层土壤,在元素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元素富集的分布特征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源特征.Cd、Pb、Zn元素的富集主要出现在平原区中部的城镇及农田区,与成都盆地浅层样地球化学图上的高值区一致.Cd、Pb、Zn元素的富集,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叠加了人为源含量,但尚未达到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95.
成都平原4 kaBP以来黏土矿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约4 m厚(约4 kaBP以来沉积)地层剖面的黏土矿物进行了分析,发现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和少量高岭石组成。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划分出成都平原黏土矿物变化的5个阶段,得出成都平原的气候变化经历了由温凉偏干与温暖潮湿的交替,在2 500 aBP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快速降温过程。通过对比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黏土矿物的影响尺度,认为古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低,黏土矿物的成分和含量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96.
根据区域地震的特点并考虑成都粘土的裂隙特性,采用实测动力指标,应用动力有限元法对成都粘土场土体进行地震反应计算,并对反应结果作统计分析,得出部分定量指标及规律性结论,对城市地震小区划及指导本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Xigeda lacustrine formed during 4.2 Ma B.P.-2.6 Ma B.P. There were 9 periodic warm-cold alternations. Eolian deposi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egan at 1.15 Ma B.P.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recorded successively 14 paleo-monsoon climate cycles. Laterite in Chengdu plain recorded 5 stages of paleoclimatic stages since 1.13 Ma B.P. There was an old glacial period of 4.3 Ma B.P. in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there are 5 extreme paleoclimatic events corresponding with 5 glaciations.  相似文献   
98.
山泉镇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境内旅游景点多。文章分析了山泉镇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开发的优势条件,并针对山泉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9.
利用2017-03~2018-03共30景Sentinel-1A SAR数据,分别采用PSI和SBAS技术获取成都市主城区地面形变分布信息,结合地面水准资料对InSAR结果进行精度评估,并初步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结果表明,成都市大部分区域稳定,平均形变速率主要集中在-5~5 mm/a;地面沉降主要位于一环线以外地区,地铁5、6号线主要站点及周边不均匀沉降明显,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0 mm/a;在成华区和锦江区等部分新建城区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速率为5~15 mm/a,PSI和SBAS结果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0.
利用成都市主城区银行网点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业空间分布、集聚分布及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银行业呈同心圆环状向心分布格局,并向西和向南聚集明显;成都市银行业空间呈现倒"U"形集聚特征,距离为6.5 km处集聚趋势最强;成都市已形成了多个银行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呈现"中心高度集聚,周围零散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三环内的西北和正南方向。不同的集聚区其形成机制不同,成都市银行业集聚区形成除受交通因素影响外,还主要受商业、商务、居住等因素影响,其中商业-商务中心综合作用、商业中心-居住综合作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