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地理科学领域知识创新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通过研究机构的结构性调整与重组、重要科研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学科支撑体系的加强等,在地理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及知识创新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下一阶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领域知识创新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学术期刊的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国外出版集团稳居科技期刊的霸主地位,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2006年起,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及其期刊人经过1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积极应对国内外期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勇于创新,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成功地推出了拥有54家加盟期刊并且模块功能完备的集群化服务平台网站(www.geores.com.cn)、统一的在线采编系统、底层数据的结构化、富媒体出版、手机APP与微信服务公众号、数据出版、科研云助手系统、媒体宣传与推广、中国地理与资源权威专家库、中国地理会议服务系统、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不定期的专题性期刊沙龙、《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与科普版、“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等14项具有显示度的期刊多元增值产品,事业思路清晰,行动果敢有力,工作扎实有序,集群功能完备,投入产出比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这使得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更加掌握了主动,把握了先机,开启了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时代。  相似文献   
63.
我国地理科学跨世纪发展的五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20年是我国地理科学跨世纪发展的奠基期和开拓期。就端正学科发展认识、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加强系统分析能力、巩固城市—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和地理学工作者本身的调整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64.
刘宇峰  朱晓华  何书金  袁丽华  李义 《地理研究》2018,37(11):2355-2360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服务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在学术传播方面,能够有效地帮助期刊传播科学文化,增加期刊与读者群之间的“粘性”,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本文对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同时基于微信后台数据,对微信公众号取得的实践成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 微信公众号的创立是扩大受众范围、有效传播科学文化、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② 微信公众号的科学定位、标题创意设计、内容创新以及广泛宣传是吸引公众、提高期刊知名度的必要举措;③ 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微信公众号实践成效显著。最后从重视微信用户体验、优化平台菜单设置、增加平台与用户互动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几方面提出打造品牌微信公众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5.
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和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的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对排放情景差异的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的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的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最早。  相似文献   
66.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Finding the location of groundwater dependent ecosystems (GDEs)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restrictions that need to be placed upon the abstraction of groundwater. Remote sensing was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modelling to produce a GDE probability rating map for the Sandveld region, South Africa. Landsat TM imagery identified the areas indicating the probable presence of GDEs and GIS assisted in their delineation. Three GIS models were generated: a GIS model predicting landscape wetness potential (LWP model) based on terrai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e LWP model was modified to highlight groundwater generated landscape wetness potential (the resulting GglWP model); and a groundwater elevation model was interpolated, combining groundwater level measurements in boreholes in the region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Biomass indicators generated from Landsat were classifi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GIS models, followed by field verification of riverine and wetland GDEs. The LWP model provided the most accurate results of the three models tested for GDEs in this region.
Zahn MünchEmail:
  相似文献   
68.
中国中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淼 《地理科学》1999,19(1):78-81
海拔高度是影响中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中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也在逐渐增大,相关性很显著,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二个回归方程,依据中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6个区。  相似文献   
69.
lintroductionFlooddi~rbringsaboutgreatdamagestopropellesandseriouslossoflives.InChina,onetenthofterritory,500billionPeople,3300X104haofculhvatedland.morethan100largeandndddiecihesand70%ofindusthalandagricultoloutputvaluearethreatenedbyfloodings'l.Watershedflooddisastermanagementconcernsmonitoringandforecastingflood,assessingtheflooddamageandfloodcontrolanddiSasterreduchondecision-makinginthescopeofthewholewatershed.RemotesensingandGeographicalinfonnahonSystemarepowerfultoolstoconstIUctWate…  相似文献   
70.
To identify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s areas where similar marine faunal provinces occu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ps of 536 species of actual or potential interest to fisheries have been digitized, using GIS software, and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areas have been delimited by depth, separated by the 200 and 1000 m isobaths. Information on the species ranges was taken mainly from the maps and the texts of the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Sheets covering the region, and complemented by other sources when necessary. All the distribution maps have then been overlaid by a grid of points at regular intervals every half degree of latitude and longitude. This allowed creation of a matrix of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species at each point from which species richness maps have been generated. 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Mediterranean proper shows the same negative gradient eastwards that has been observed for nutrients, while the low number of species in the Black Sea could be linked to the fragility and recent fast degradation of this ecosystem.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65 dissimilarity indices from 50 contiguous points along the coastline and the species richness maps, the regi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nine faunal provinces. These faunal provinces have then been compared with the ten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s divisions used by the GFCM for statistical purposes, revealing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lassifications. The definition of faunal provinces in a region when deciding upon Natural Management Areas, and the appropriate GIS approach to be followe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