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0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蒙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在蒙古中南部地区布设的69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11年8月-2013年7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在0.02~0.1 Hz的频段内拾取了18551个有效的P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蒙古中南部下方深达800 km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肯特山下方的低速异常极有可能是推测中的肯特山地幔柱的反映;呼斯坦瑙鲁和曼达尔戈壁西边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杭爱山高原下的地幔柱或地幔对流有关联;戈壁滩的低速异常带可能和达里甘嘎火山有相同的热来源,可能是该区火成岩存在的深部原因,也可能是戈壁滩及其周边地区地幔柱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2.
Late Pleistocene records of loess deposition are a critical archive for understanding terrestrial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in Central Asia. The age of loess is not well known for the deserts regions and surrounding high plateaus in Central Asia.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remains a disparity between ages for loess deposition by luminescence and 14C dating.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otential of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to date a loess sequence resting on fluvial sands in the east Ili Basin, Central Asia. The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SAR) protocol on coarse grain quartz was employed for equivalent dose determinations. The basal fluvial sand returned a secure OSL age, with low overdispersion value in equivalent doses (19 ± 2%) of ca. 36 ka and provides a close, but maximum age estimate (within 5 ka) on the initiation of loess deposition. However, the loess yielded high overdispersion values for equivalent doses and age reversals, coincident with diffuse paleosols; indicating that pedoturbation with loess deposition may be a dominant process. OSL ages between ca. 45 and 14 ka calculated using a maximum age model and OSL ages from other sites in the Basin suggests that the latest major period of loess deposition was between 70 and 10 ka ago. A future hypothesis to test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s that there may be three periods of heightened loess deposition at ca. 45, 35 to 19 and 14 ka, when desert source areas to the west were particularly dry.  相似文献   
133.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5):1424-1433
沙漠旅游环境容量有特殊性,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环境容量的4类结构体系测算表明: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开发的瓶颈,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最敏感的因素,社会经济因子不是该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旅游心理容量的影响不大。结合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结果及限制因子分析,设置不同的生态容量方案。对游客人数的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景区还处于旅游发展阶段,但旅游旺季的旅游环境容量几乎接近饱和。最后提出对景区开发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4.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积沙仪,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5种典型下垫面近地面(0~100 cm)的风沙流输沙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输沙率(q)随高度(h)增加呈幂函数(q=ah-b,R2≥0.8409)规律衰减,随风速(v)增大呈幂函数(q=avb,R2≥0.9256)规律增加,42.8%~70.7%的输沙量分布在10 cm高度内,67.6%~90.0%的输沙量分布于30 cm高度内。当地表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时,输沙率下降至无植被覆盖地表输沙率的6.6%以下,可有效阻止地表风蚀。(2) 沙物质主要由粒径为50~250 μm的细沙和极细沙构成,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服从单峰态分布,峰值在100~250 μm。随高度增加,风蚀物粒径范围趋于变窄,粒径趋于更细。(3) 起沙风多出现在WSW和NW方向,占全年起沙风的53.19%。风沙流中跃移输沙、蠕移输沙的空间分布在理论上应与风向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性主要由各方位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防沙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5.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极端弱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新萍  杨青 《中国沙漠》2014,34(5):1376-1385
选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40个气象站1961-2009年日降水资料和4个极端弱降水指标,分析该地区极端弱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M-K法和F检验对各站点降水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率进行检验和计算,并利用Monte Carlo模拟进行区域显著性检验。由 Copula函数得到两降水指标的联合分布,计算两降水指标的联合重现期。结果表明:(1)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多为80~100 d,呈显著减少趋势;出现频率最高的每年日降水量小于降水日序列25%分位数的日数(D25)为0~10 d,呈显著增加趋势;每年日降水量小于降水日序列25%分位数的总降水量(P25)的值集中在0~1.5 mm,2~3 mm的 P25从2000年才开始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每年日降水量小于降水日序列25%分位数的日平均降水量(I25)为0.1~0.3 mm,I25超过0.4 mm的情况极少出现。(2)CDD与D25和P25各自五年一遇值的空间分布相反。除CDD和D25均大于各自五年一遇值的联合重现期较长外,其余各类型联合重现期较短。沙漠周边地区发生不同类型极端弱降水事件的概率不同。  相似文献   
136.
沙漠-绿洲陆-气相互作用和绿洲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一个已发展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模拟了半干旱区绿洲戈壁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及其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绿洲效应”这一自然现象垂直剖面上更为清晰、准确和细致的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早前的许多观测实验结论相吻合,即“绿洲效应”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它表现为在绿洲区域比戈壁沙漠区域环境温度低、湿度大、湍流动能输送弱,具有下沉气流而导致与周围戈壁沙漠区域产生水平输送环流.而更加细致地研究这些现象对于深入了解绿洲气候的形成和绿洲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克里雅河下游及圆沙古城脊椎动物考察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位置在新疆的南部。2001年10月18-11月22日,中法联合考察队对克里雅河下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标本采集与资料统计,克里雅河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约有98种(包括已绝迹的几种),隶属于5纲,24目,48科。其中,鱼类约4种;两柄类1种;爬行类约4种;鸟类70种;兽类约19种。有一些动物的遗骸发掘自圆沙古城及附近的古墓地。本文探讨了物种绝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8.
积雪融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植物发育的重要水源, 快速获取早春沙丘的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010年3、 4月分别使用探地雷达进行了多次测量实验, 结果显示: 1)融雪初期, 沙丘顶部土壤的自由水含量最大, 阳坡次之, 且融雪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侧向缓慢流动, 在坡底汇集, 主导了融雪初期乃至整个春季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 2)融雪后期, 由于阴坡积雪和冻土消融相对滞后, 表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阳坡, 而沙丘顶部由于融雪最早且融雪期间水分转移最多而表面最为干燥; 3)通过与时域反射仪的同步测量结果对比, 探地雷达的测量精度被有效控制在0.03范围内, 且探地雷达提供的连续数据更有利于从细节上把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为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 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9.
腾格里沙漠沙丘固定后土壤的斥水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斥水性是重要的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水文过程和地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毛细上升法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固定后土壤的斥水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小地形、不同土壤深度和不同土壤粒径土壤的斥水性差异。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建立后显著地改变了沙丘的土壤斥水性,且随沙丘固定时间增加而呈增强的趋势。丘间地和迎风坡的土壤斥水性大于丘顶和背风坡的斥水性。0~3 cm土层的土壤斥水性显著大于3~6 cm。随着粒径的不断增大,土壤斥水性呈减小趋势,不同粒径段土壤斥水性差异显著;且土壤斥水性与粒径分别为0~0.05 mm、0.05~0.01 mm、0.01~0.15 mm的土壤呈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与粒径大于0.15 mm的土壤呈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植被区土壤斥水性的增加可能与大气降尘在固定沙丘表面不断沉积、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尤其是藻类和地衣的形成有关,斥水性的增强将影响到植物种在沙丘上的有效水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0.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全长436 km,是沙漠公路沿线一条重要的绿色长廊,沙漠公路防护林带以滴灌为主,灌溉水源就地开采沙漠公路沿线的地下咸水(3.26~26.65 g·L-1),建有110眼灌溉机井,设计滴头流量为3.6 L·h-1,每次灌水时间6 h。针对沙漠公路防护林滴灌的灌水效率,开展了滴灌与根灌的对比灌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水量转化成有效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50%,滴灌存在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损失、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沙漠公路防护林提高灌水效率、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