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8篇
  免费   884篇
  国内免费   1175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230篇
地球物理   814篇
地质学   2088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8篇
自然地理   105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
范广洲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7,16(2):140-142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将使随后地夏季东、南来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的印度西南气流弱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江灏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7,16(3):250-257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94.
夏季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郑新江  李献洲 《高原气象》1997,16(3):274-281
使用GMS-5的6.7μm水汽图、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输送过程,总结出中、高层水汽输送的三种环流型特征(脊东型、脊西型和反相型);并初步分析了它们与降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青藏高原冬小麦田辐射能量收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小麦田净全辐射各分量的观测资料分析,论述了净全辐射及其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计算得出冬小麦抽穗—乳熟期麦田平均反射率为13.3%,净全辐射占总辐射百分率:白天75%,包括夜间67.4%;指出了净全辐射和总辐射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给出了由总辐射计算净全辐射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6.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thermoluminescence and 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to the extensively studied “classical” Hungari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from Basaharc, Mende, and Paks provides a reliabl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and climatostratigraphic reconstruction for the last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Based on this combined luminescence dating study a new chronology is proposed for the “Young Loess” in Hungary. Luminescence dating suggests that the loess below the MF2 horizon formed during th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The MF1 horizon probably formed during an interstade within oxygen isotope stage 3. For the youngest loess, overlying MF1, a very high accumul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 Large time gaps occur above MF2 and MF1, indicating that most of the record of the last glaciation is missing in the standard sections at Basaharc, Mende, and Paks. Either large discontinuities or a very low accumulation rate occurred in all three type sections during the soil-forming periods. High-resolution studies of climatic proxies using this combined luminescence dating approach provide a reliabl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loess and loess derivatives of the last glacial cycle in Hungary, although a precise and complete chronostratigraphic reconstruction cannot be achieved from the incomplete records found at these sites.  相似文献   
97.
中国热带东,西部地区冬季气候的差异与橡胶树的引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爱良 《地理学报》1997,52(1):45-53
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影响,使得西部地区冬季出现下沉气流,多日照,利于橡胶树的越冬,而东部则出现上升气流,少日照,不利越冬,又由于青藏高原大山体,冬季明显地阻挡低层空气平流,导致高原南侧的西部地区冬季降温和缓,有利橡胶树越冬,而东部地区因无高大山体阻挡,寒潮初期降温剧烈,后期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甚久,易导致橡胶树的严重寒害。  相似文献   
98.
黔西南高原区峰丛洼地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忠信 《热带地理》1997,17(3):267-274
本文通过对黔西南坡岗地区峰丛洼地形态参数的统计和趋势面分析,论证了高原区峰丛洼地的形态特征与发育,探讨了高原区暗河纵剖面形态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0.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