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毛乌素沙地现代沙丘沙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41个现代沙丘的沙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平均粒径为2.17 Φ;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主要粒级是细沙和极细沙,平均粒径为3.09 Φ。流动沙丘沙平均粒径整体自西北到东南减小,而分选性总体表现为中等-较好,无明显空间变化规律。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特征参数散点图表明,毛乌素沙地沙丘沙以跃移搬运方式为主,存在着就地起沙和就地堆积的可能。平均粒径和分选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差异,是在频繁强烈的风沙活动环境下物源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河谷地区.本文选取位于沙地腹地,厚度为3.5 m的风成砂-河湖相沉积序列——神水台(SSTG)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数据,推测得出剖面中湖相层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约24.2 ka B.P .和42.7ka B.P.,依据沉积地层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果,针对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约5万年以来,由神水台(SSTG)剖面指示了两次明显的湖泊主要发育期,时间分别约为42.7~34.3 ka B.P.和31.1~24.2 ka B.P.,期间粘土含量、有机质、红度均表现为低值,为含淡水螺壳化石的典型湖泊相沉积,且与毛乌素沙地已有湖泊发育的年代结果基本一致.在两期湖相层之间的砂层,平均粒径、砂含量表现为峰值,指示了一次明显的湖泊消退的过程,其时间约为34.3~31.1 ka B.P.;在湖相层上下可能均为风力作用为主导的风沙沉积.通过区域对比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SSTG剖面记录的湖泊消涨过程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3.
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王尚义  董靖保 《地理研究》2001,20(3):347-353
通过史籍研究与实地考察,证实了统万城的兴废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军事原因,同时也有自然环境演化的因素。统万城只是偏居毛乌素沙地一隅的人文活动的烙印,其兴废与整个毛乌素沙地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4.
郝成元, 吴绍洪, 杨勤业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依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对毛乌素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轻度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98%和86.07%,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略有增加,总体趋于稳定;但沙漠化程度加重,重度以上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增加了3.6%;沙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最后,根据毛乌素地区沙漠化过程与土地利用之关系,提出了研究区防治土地沙漠化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榆林剖面的热释光测年及其对这一地区干旱事件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热释光测年方法对陕西榆林地区蔡家沟和石峁剖面的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中夹有三层古风成砂,由此反映了末次冰期中有三次沙漠扩大的气候干旱时期。根据年代测定结果最末一次干旱事件出现在12~<27kaB.P.之间,基本上与末次冰期极盛期相当,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对应。第二次干旱期出现在48kaB.P.左右,大致与氧同位素阶段3的中期相当。最早的干旱期出现在55~<75kaB.P.之间,与阶段4对应。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与阶段2、阶段4对应的干旱期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同样有记录,但是大致相当于阶段3中期的这期干旱事件却以榆林剖面反映最好,表现为末次冰期的间冰段期间,毛乌素沙漠也曾经大规模扩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此外,热释光测年结果还表明了末次冰期的沉积由风成砂与黄土迭覆而成,而末次间冰期则由古土壤与黄土迭覆而成,因此,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气候条件都不是以持续的干冷或温暖为特点,而是叠加了更次一级的气候变化。毛乌素沙漠在第四纪时期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在气候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出现与固定的多次转变  相似文献   
76.
黑龙江依兰、牡丹江变质带蓝闪片岩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黑龙江省依兰、牡丹江等地的蓝闪片岩产出的地质环境、岩石类型、原岩类型的研究和对蓝闪石类及与其共生的多硅白云母、黑硬绿泥石、红帘石的测试鉴定,证明依兰、牡丹江两地的蓝闪片岩为高压地质环境的产物,属于蓝闪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77.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化学元素特点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系统采集毛乌素沙地东、西部各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样品作全量化学分析。根据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推论一万年以来气候的变化过程:10.5—10ka,B.P.、6—50ka,B.P.、3.5ka,B.P.、2.5ka,B.P.和1.5—1ka,B.P.期间分别为化学风化较强,钠、钾淋失较多,而钙、镁、铝、铁、钛相对富集的相对湿润时期;夹于其间的则是化学风化较弱,钠钾相对富集,相对干燥的风化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78.
根据全新世沉积重矿物组合与古土壤养分分析的结果,认为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正逆变化:11-10kaB。P.、8500-5000aB,P.、4000-3500aB.P.、2700-2000aB,P.以及1500-1000aB.P.时期气候较为潮湿,土壤、植被发育较好,化学风化作用较强,风沙活动受到限制,为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介于其间的时期则分别为机械风化作用占优势的高能沉积环境,土壤风蚀严重,气候较为干燥。  相似文献   
79.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3个时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认为毛乌素沙地近20 a来沙漠化程度有所减轻,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植被覆盖增加的决定因素,近20 a中该区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 气温升高是促使本研究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研究区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即气候变暖促进了该区植被覆盖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在20 a来农田和林地的大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80.
毛乌素地区农业用地方式转换与沙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and the study area Desertification refers to land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the humid index between 0.05 and 0.65)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human 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