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含圈闭气体的地下水流称为准饱和流,准饱和流中的圈闭气体对含水层渗透系数有重大影响。通过柱试验开展了粉砂、细砂、中砂和粗砂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与准饱和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受介质的粒径影响,在细粒介质中圈闭气体饱和度明显较大;4种介质圈闭气体饱和度在0~15%范围内,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完全饱和相比减少了32.82%~56.38%,且准饱和渗透系数与圈闭气体饱和度之间可表达为一个负线性相关的经验公式;该公式与Faybishenko公式等效,但形式简单,参数较少,使用方便;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可概化为圈闭气体占据了原有的有效孔隙,造成原有效孔隙度减少,从而使渗透系数减小。利用该理论,Kozeny-Carman方程能较准确地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而基于哈根-泊肃叶方程的渗透系数公式则存在较大误差,不适用于描述准饱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证明了室内测定饱和渗透系数时排除圈闭气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2.
以陕南粉质黏土地区某住宅楼施工现场为试验场地,开展了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现场静载试验,结合经验法理论计算,从承载力和建设成本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劣。结果显示: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两种方案均能提供较高的抗压承载力;当载体桩桩长超过10 m,且作为复合地基增强体时,经验法计算过程未考虑桩端阻力的扩大头效益,计算结果明显低于现场试验结果;在相同桩身用料投入条件下,载体桩复合地基较灌注桩能够提供更高承载力。在陕南的类似粉质黏土地区,建议优先考虑选用载体桩复合地基方案。  相似文献   
83.
为探明气候变化下干旱半干旱地区湿草甸参考作物蒸散发(ET0)影响因子,使用FAO 56 P-M模型对科尔沁湿草甸ET0进行模拟,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通径分析及指标敏感性分析对ET0的影响因子进行辨识。结果表明:(1)小时尺度模拟精度最高,日尺度次之,月尺度较差,小时尺度上晴、阴、雨3种天气条件下模拟效果不同,晴天最优,阴雨天较差。(2)ET0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状,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集中在3—10月,占全年89.79%。生长季典型晴天ET0逐小时分布特征遵循倒“U”单峰型变化规律。(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ET0的通径系数以及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E的总贡献均表现为VPD(饱和水汽压差) > Tmin(最低气温) > Rn(冠层表面净辐射)>u2(2 m高度风速),即VPD为影响ET0最重要的因子;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在去除VPD后引起的E变化最大,说明ET0VPD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u2TminRn。  相似文献   
84.
根据大地水准面与垂线偏差的关系,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给出利用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垂线偏差的简化公式,并通过模拟计算探讨大地水准面相对精度、取点间距和已知点选取及个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GEOID12B模型分别计算GSVS2011、GSVS2014项目中各测站点和美国西部区域(40°~45°N,100°~105°W,分辨率为1′)的垂线偏差,并与GSVS项目垂线偏差实测值和DEFLEC12B模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垂线偏差南北分量和东西分量的计算精度均优于±0.5″,说明利用相对精度为cm甚至亚cm级的大地水准面模型可获取较高精度的垂线偏差。  相似文献   
85.
基于波致应力计算中对海浪谱和波浪增长率公式的敏感性分析,选择适当的波致应力近似求解方法,计算和探讨了太平洋波致应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敏感性分析中,选择了4种常用的波浪增长率公式和3种经验解析海浪谱。推导了计算波致应力的单波公式,并将其与JONSWAP谱积分公式和Elfouhaily谱积分公式进行比较,同时使用了由风速和有效波高资料构造的Elfouhaily谱积分公式计算太平洋波致应力。结果表明:Belcher等(1993)的波浪增长率计算公式估算的波致应力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同时适用ERA-interim数据;当波龄小于1.2时运用Elfouhaily谱积分公式更合适,当波龄大于1.2时运用单波公式更快速有效;太平洋的波致应力分布与风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0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太平洋波致应力的季节性特征分析表明四个季节的西风带波致应力较其他地区都更强盛,而在时间变化上1月和10月为波致应力整体较为强盛的时期。  相似文献   
86.
泥沙运动作为水流和底床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河流、河口及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潮波作用明显的河口、海岸地区,周期性的动力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具有往复和可逆的特征,因此研究这类水域的泥沙的净输运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基于泥沙输运和流速呈指数关系假设,建立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全沙净输运的解析解公式,并对该公式的计算结果和数值计算以及数学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公式能较好地反应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净输运。由此,基于本公式采用潮流分潮调和常数可计算得到全沙净输运,并可以分析各分潮流及其相互作用与泥沙净输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径流影响较大的半日潮河口,S2、MS4、M2三潮相互作用对全沙净输运的贡献显著高于通常的潮流不对称作用,即M2、M4的相互作用。此外,河口区域径流导致的余流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不可忽略,特别是在洪季,大径流量条件下往往导致余流较大,其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87.
Reliable estimation of wave run-up is required for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design of coastal structures when flooding or wave overtopping volumes ar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 this study, a unified formula for the wave run-up on bermed structures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collected and existing data. As data on berm breakwaters was highly limited, physical model test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run-up was measured. Conventional governing paramet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then used to predict the dimensionless run-up level with 2% exceedance probability. The developed formula includes the effect of water depth which is required in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sea level rise and consequent changes of wave height to water depth ratio on the future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s. The accuracy measures such as RMSE and Bias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ed formula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existing formulas. Additionally, the new formula was validated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and its superiority was observed when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prediction formulas. Finally, the new design formula incorporating the partial safety factor was introduced as a design tool for engineers.  相似文献   
88.
辽宁省潜在蒸散发量及其敏感性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永强  高璐  袁立婷  李维佳 《地理科学》2017,37(9):1422-1429
采用Penman-Monteith法和敏感系数法对辽宁省1965~2014年潜在蒸散发量及影响潜在蒸散发的气象因子敏感性进行分析,探讨气候变化下影响辽宁省潜在蒸散发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及潜在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辽宁省潜在蒸散发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向东递减; 潜在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在年尺度上表现为,水汽压最为敏感,其次为太阳辐射、风速、平均气温;在季节尺度上,春季和秋季对平均气温最不敏感,夏季对风速最不敏感,冬季对太阳辐射最不敏感; 空间分布上,气象因素的敏感系数与气象因子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潜在蒸散发对气温的敏感性由北部向南部递增,对水汽压、太阳辐射的敏感性由东部向西部递减,而风速与之变化趋势相反。 风速的显著降低是辽宁省潜在蒸散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的下降及水汽压的升高也促使了潜在蒸散发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9.
近55 a渭河流域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Penman-Monteith模型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技术手段分别研究年、月地表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和气温、降水以及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趋势计算,并分析年内变化规律,以期更好的揭示渭河流域近55 a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近55 a的气温总体上在波动中呈小幅增加的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气温的增长幅度较大,为气温升高的主要时期,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干旱频率呈现小幅减少的趋势,下降的主要时期集中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2)小波周期分析发现渭河流域极端干旱事件的震荡周期尺度为13~15 a和25~30 a,气温震荡周期的时间尺度为13~15 a和25~30 a,年降水量的小波振荡周期为15~17 a和25~30 a。主震荡周期的时间尺度均为25~30 a,次震荡周期的时间尺度也较为接近,为13~15 a和15~17 a,说明三者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3)研究区内5个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天水-西吉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减少幅度和年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是5个区域里变化最大的,吴其-状头区域的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减少频率和年均温度的增加频率是5个区域里变化幅度最小的,但在总体上各区域气候要素变化趋势上是保持一致的。  相似文献   
90.
Drylands are among those regions most sensitive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man-induced perturbations.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the term dryland is a ratio,called the Surface Wetness Index(SWI),of annual precipitation to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being below 0.65.PET is commonly estimated using the Thornthwaite(PET Th)and Penman–Monteith equations(PET PM).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drylands based on the SWI with PET Th and PET PM.Results showed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PET Th and PET PM;however,the SWI derived from the two kinds of PET showed broadl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and continental drylands,except in North America,with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58 to 0.89.It was found that,during 1901–2014,global hyper-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xpanded,arid and dry sub-humid regions contracted,and drylands underwent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This was becaus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whereas PET changes contributed to a much lesser degree.However,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regions were found.This indica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PET changes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global dry–wet transition zone.Additionally,the contribution of PET changes to the variations in global and continental drylands gradually enhanced with global warming,and the Thornthwaite method was found to be increasingly less applicable under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