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7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4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新时期居民国内出游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影响居民国内出游力的新因子作了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能力、区域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外向性、行业从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是影响国内居民出游力的主因子。通讯条件、外资企业职工收入、进出口与外资利用额、科研、金融以及文化娱乐等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人员规模与结构等成为新时期居民国内出游力的影响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居民国内出游力划分为5个层次。通过对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文章最后对因子分析过程和具体方法的选择做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总结。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样方法对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进行了2年的生态学调查。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群落中最高和较高的藻类物种数量出现在4~8月 ,而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在所有季节中红藻类群种类最为丰富 ,其次是褐藻 ,绿藻最少。群落中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如下 :8月>10月>6月>12月>4月>2月。群落的生物量和各藻类类群的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龙须岛潮间带的海水温度变化相吻合 ,只有红藻类群的生物量在8月份略有下降。群落中大型底栖藻类的区系成分和优势种群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波动或更替。总体来看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区系成分以暖温带成分为主 ,其次为冷水性成分、暖水性成分、温带成分和亚寒带成分。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序列依次为 :4月>6月>8月>2月>12月>10月 ,物种多样性为 :4月>6月>8月>2月>10月>12月 ,均匀度指数为 :4月>10月>2月>6月>8月>12月。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3个季相 :“肠浒苔、珊瑚藻、石莼为优势种的冬、春季藻类群丛”、“鼠尾藻、石莼、珊瑚藻为优势种的夏季藻类群丛”和“石莼、叉枝藻、鼠尾藻为优势种的秋季藻类群丛”。潮间带海水的温度的季节变化是导致  相似文献   
99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的洛宁县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南北中山区向内到南北低山区到南北塬陵区再到川涧区,斑块破碎化指数从0.0190到0.3225到0.4378再到0.1794,总体呈增加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大,川涧区则由于遥感影像解析精度问题,使得破碎化指数低于塬陵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0.1828到0.3586到0.2983再到0.3634,总体也呈增大趋势;平均斑块分维数从1.1148到1.3854到1.2263再到1.3680,呈两低两高分布。  相似文献   
994.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ed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rophic index (TRIX) for assessing trophic status along the Iranian coast of the Caspian Sea (C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RIX for this area, we defined the range (lower and upper limits) from data collected between 1994 and 2005 which have been used as a reference. Seve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IX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water quality status of the area. Comparisons were also made on two temporarily and spatially varied trophic status at the study site.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at 36 stations during Phase I (1996–1997: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an alien species Mnemiopsis leidyi, as a background data) while 24 stations were sampled during Phase II in 2005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lien species). A Parallel Study (as supplementary data) from 16 smaller scale sampling at shallower sites was also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1994–2005 on 18 trans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utrient concentration (DIN, DIP compounds), oxygen (as absolute %) deviation from saturation (aD%O), chlorophyll a and also the Caspian Sea Trophic Index (TRIXC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an alien species (p<0.01). During Phase I and the Parallel Study,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ased on important species index) by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Skeletonema costatum (Chrysophyta) year round but during Phase II, Spirulina laxissma (Cyanophyta) dominated annually and in autumn, coinciding with the minimum Shannon–Weaver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ices recorded. Several trophic status indices and indicators were applied and an overall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area has low trophic level during Phase I and high trophic level during Phase II. During the Parallel Study, low trophic level was recorded during the pre-invasion period and high trophic level for the post-invasion period.  相似文献   
995.
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区五种针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  牛建明  董建军 《中国沙漠》2008,28(2):306-311
利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区1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五种针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从102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389条带,多态性条带345条,占88.69%,说明针茅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PCA分析表明水热成为其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依据五种针茅的Jaccard相似系数所做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之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小聚为一类,它们与本氏针茅、短花针茅和小针茅间的遗传距离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996.
高克勤 《古地理学报》2007,9(5):541-550
离龙目是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的陆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都非常独特的水生爬行动物演化支系。系统分支多样性方面,离龙目包括6科11属24种,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在地理分布上,离龙目的分布限于北半球的北美和欧亚大陆,其分布范围北至现今的北极圈内,南至北纬36°附近。其中的鳄龙科(1属9种)基本上是限于北美地域的一个类群,而其姊妹群西莫多龙科则广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东部。就地史分布而言,从晚三叠世至中新世离龙目具有大约190Ma的演化历史。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离龙类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生态适应上的分化,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水体环境中的不同生态-形态分异类型,包括短吻鳄型、长吻鳄型和高度适应水生游泳的长颈类型。离龙类所显示的系统分支多样性、地史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态-形态分异为详细研究这一独特的双弓爬行动物演化支系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对新型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系统—生物砾间接触氧化反应器 (GCOR) 中载体表面附着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讨论了多种细菌共存对剩余污泥减量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附着细菌可分为好氧呼吸菌群、兼性厌氧菌群、厌氧水解发酵菌群和生长缓慢菌群等4大类。其中,优势菌群分别是以兼具呼吸/发酵代谢方式的β变形菌、嗜水气单胞菌及以发酵为主要代谢方式的拟杆菌属。此外,好氧菌群中还发育有假单胞菌属、硝化螺菌属细菌和黄杆菌属细菌等。慢速生长菌群包括Caldimonas taiwanensis strain On 1和Ideonella sp.。填料表面生物膜微生态环境复杂,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好氧、厌氧菌群以及慢速生长菌群等多种细菌共同作用,为在降解污水有机物的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化做出巨大贡献。结果分析表明,细菌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能量解偶联、共代谢作用、生物溶胞作用和慢性生长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荣冠 《岩土力学》2007,28(Z1):479-484
在分析彭水地下厂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3DEC程序建立了3#机组部位三维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了计算,详细分析了围岩变形情况、应力状态、塑性区分布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反映:按基本计算条件,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后,围岩整体稳定性良好。受开挖及结构面空间组合作用,上、下游边墙部位变形量在15? 35 mm左右;边墙变形主要发生在从其开挖往下的2?3级开挖步之内,从整个厂房开挖来分析,223.0?201.0 m高程开挖阶段对围岩稳定影响最重要;围岩稳定主要受层面、软弱夹层及贯通节理特性及其切割块体在开挖临空面的位置控制,局部分布的页岩本身变形及地应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9.
青海湖区东部沙地植被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资料,对青海湖区东部沙地植被从区系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湖东部沙地植被种类组成简单,共有27科58属71种。其中禾本科比重最高为22.535%,其次为菊科占12.676%;再次为豆科占9.8592%;桔梗科等14科比重较小均占1.4085%。②地理成分上,湖东沙地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共有16科,湖区植物区系中的优势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次是温带成分10科;热带亚热带成分仅有1科。③生活型以多年生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为主,两者种类系数之和达到76.06%,一年生植物所占种类比重最小。④湖东沙地植被群丛多以单一优势种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sw三者的变化趋势大致是一致的,即随物种的增多,他们的指数趋向增大;生态优势度C的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⑤湖东沙地群丛物种相似性差异较大。固定沙地之间植被群丛相似性较高,流动半流动沙地与流动沙地之间则较低。  相似文献   
1000.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介绍Warwick和Clarke(1995)提出的等级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在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中的应用,重点以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两个航次的沉积物样品,用物种数目(S)、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Simpson指数(λ)、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Hill多样性系列指数(N1,N2和N+∞)、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差异指数(△*)、等级多样性指数(△+)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输入的泥沙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距离黄河口越近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低,优势度越高;距离黄河口越远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高,优势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