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科尔沁沙地蒙古黄榆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 var. mongolica)疏林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编制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和点格局分析图。结果表明:①蒙古黄榆疏林木本层的发育并不完善,种类单一,偶尔出现灌木层;②蒙古黄榆种群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呈明显的衰退型,并且幼树较少,更不存在0~10 a的幼树,天然更新严重不足,群落正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③蒙古黄榆的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死亡率最高出现在40~50年龄段,幼年个体的死亡率最低,它的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④蒙古黄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2.
以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 Maxim)种群和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物理特性、休眠特性、萌发特性的研究,探讨种群致濒因素。结果表明,蒙古扁桃种子比重、体积和千粒重大,散布时间较集中,散布格局是聚集型散布,散布主要依靠自身重力,靠动物散布和水力作用的散布,使种子能传播较远的距离。制约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种皮障碍和生理休眠(10%),采用35 ℃条件下处理72 h后机械破除果皮可破除种子休眠,种子低温(2~5 ℃)层积处理能极显著(P <0.01)提高活力,种子变温(5~10 ℃)层积能极显著(P <0.01)提高发芽率和活力,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蒙古扁桃种子休眠较浅,种子萌发所需温度较低,冬前进入土壤库的种子迅速萌发,因不能度过严冬而死亡,是致濒的主要原因。封冻时进入土壤库的种子,在种皮保护下越冬,仍有很高成苗率,开展人工繁育是拯救蒙古扁桃资源的直接措施。  相似文献   
23.
多世代培养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生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一休眠卵所孵化的孤雌生殖个体进行连续15个世代的培养,最终统计、比较不同世代的生长与生殖。结果表明:(1)蒙古裸腹孤雌生殖雌体的体长与日龄呈正对数相关关系,其平均寿命为8.4±5.5d,87.5%的寿命在两周以内。蒙古裸腹产幼前发育期通常为6~7d;一生平均繁殖1胎,每胎产8.2±4.0只幼体。(2)不同世代蒙古裸腹的平均生殖量和净生殖率(R0)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出衰退趋势;其生长、繁殖次数、内禀增长能力(rm)、世代平均周期(T)以及增长的周限速率(λ)随世代数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但与世代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赵文  徐宪仲  王超  何志辉 《湖泊科学》2004,16(4):365-370
本文报道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晋南、内蒙)在5种温度梯度下(15℃、18℃、25℃、28℃、32℃)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寿命、产幼间隔期、生殖频率和产幼前发育期,以及在28℃条件下两品系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涵的种群繁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两品系蒙古裸腹涵的产幼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寿命随之缩短;而内禀增长率、总生殖量、生殖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先升后降.温度28℃是两品系蒙古裸腹涵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28-32℃是其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晋南品系10组个体重复试验的内禀增长率结果仍高于内蒙品系.经比较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晋南品系在种群增长能力方面要明显强于内蒙品系,反映在前者的内禀增长率要大于后者.在相对较高或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内蒙品系则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5.
甘肃荒漠区濒危植物绵刺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境内的绵刺生长于河西走廊北部海拔1 000~1 800m,降水60~180 mm,土壤为灰棕荒漠土的沙砾质戈壁上,分布面积约为48 402.74 hm2,群落组成成分分属11科37属,以戈壁荒漠区系成分占优势(45.83%),亚洲中部草原成分次之(35.42%),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20.83%),可分为5类15个群丛组。绵刺解剖结构表现出叶片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较小,主脉和导管不发达,抵御干旱的能力不强,以"假死"休眠方式逃避干旱是其抗旱的主要特色。因而认为绵刺并不是"进化"了的真正的旱生植物,而是起源于中生植物。其"旱生"特征是长期适应荒漠干旱环境而产生的一种被动忍受胁迫的非常缓慢的应变演化。绵刺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沙埋,生态适应性强。在全部的生态因子中,对土壤水分的依赖性和敏感性最强,同时对土壤质地、土壤盐分也有较高的要求,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要求不严。绵刺濒危过程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自然环境剧烈变迁、气候严重旱化和土壤严重剥蚀是最主要、最直接的致濒原因;第二阶段发生在近代和现代(人类历史时期),过牧、超采地下水、樵采等人为因素是主要的致濒原因。  相似文献   
26.
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2年采自晋南硝池的蒙古裸腹溞,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20-33℃温度和在5-40盐度条件下的胚胎发育时间为38-97h,胚后发育存在3个幼龄和4-9个成龄,幼龄的龄期均短于成龄;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蒙古裸腹溞的胚胎发育时间趋短,幼龄和成龄的龄期以及溞的寿命和最大体长明显降低,30℃后升温对溞发育的影响明显减弱;5-40的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的胚胎发育时间、胚后发育的龄数和龄期影响均不显著,但该溞在5-10盐度下寿命较长,个体也较大。上述结果显示蒙古裸腹溞发育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8℃和10,并且该溞的胚后发育时间相对较西班牙盐水裸腹溞短。  相似文献   
27.
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超干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硅胶干燥法对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进行超干处理,以研究超干处理对种子活力和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有较高耐脱水性,含水量分别降至4.67%和3.89%,种子活力虽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对照,细胞膜也能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脱氢酶活性、a-淀粉酶活性、呼吸强度也都较对照高,可见4.67%和3.89%分别是蒙古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超干保存的最适含水量。  相似文献   
28.
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插穗长度与龄级、外源激素浓度、插穗留叶量、插穗着生部位等方面研究了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结果表明:2~3 a生枝条的生根率显著高于4 a以上生枝条的生根率;外源激素浓度对生根有明显的影响,使用50 mg·L-1 ABT1浸泡3 h,生根率可达91%;留叶量的多少对生根有显著影响,随着留叶量的增多,生根率升高;从南、北两个采穗方向采集的插穗,生根率、生根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采用上部带梢枝条制成的插穗,生根率极显著高于由枝条中部和下部制成的插穗;插后3 d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并有少量插穗开始生根,插后6 d大部分插穗已愈合、膨大,插后7~10 d为生根高峰期。  相似文献   
29.
森林植被的降雨再分配过程是影响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于2018年5-8月观测27 a生樟子松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特征,探究降雨再分配的比例变化对林地水分平衡的影响机制,分析、量化林内穿透雨、林冠截留、树干径流、枯落物层入渗部分产生的阈值。结果表明:樟子松林内穿透雨量占同期降雨量的86.45%,穿透雨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降雨量>0.63 mm时产生穿透雨;林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占降雨量的10.44%和2.54%,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正线性关系,降雨量>1.19 mm时,产生树干径流;枯落物层截留量占降雨量的12.37%,枯落物层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枯落物在0~24 h内平均吸水速率为1.83 mm·h-1,其最大持水量为3.23 mm,并且枯落物层截留量占其最大持水量的42.37%。从林冠到枯落物各层截留总量为25.35%,其中有74.65%的雨水最后从枯落物层入渗进入地表,用于补充土壤水分、下渗或补充地下水。半干旱沙地樟子松林可以有效地发挥截留降雨、贮存雨水的功能,继而改善沙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的有效补给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30.
章古台固沙造林技术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邢兆凯  焦树仁 《中国沙漠》1999,19(2):179-183
章古台从1955年开始引种樟子松进行育苗造林试验,至60年代初期引种造林成功后,又于70年代后期在内蒙古敖汉旗扩大引种造林,获得成功。近年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生长减缓现象,主要是由于造林选地不适和经营不善所引起的。樟子松扩大引种造林的技术关键是采取乔灌草型,等宽隔带式造林模式,降水量不低于300~350mm,土壤含水率不低于2.0%~2.5%。土壤类型为生草风沙土、栗钙土型风沙土和黑土型风沙土,pH值为6.8~8.3。造林时间比正常拖后至4月8日~20日之间,2a生苗造林深度以25~35cm为宜,苗木根长以25cm左右为佳,苗木运输前应沾泥浆进行包装。植苗时放在苗木罐中以防根系风干,剔除不合格苗木,造林时铲除干土层或干草皮。对松树幼株进行埋土越冬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