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实测嘉兴南湖地区总磷总氮水质参数的基础上,利用2012年11月份获取的AISA高光谱数据,建立总磷总氮的反演估测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968 nm、944 nm、968/944 nm为因子的总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总磷的最佳反演模型是以905 nm、720 nm、720/905 nm为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42.
水分胁迫下棉花冠层叶片氮素状况的高光谱估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对棉花单叶叶绿素含量和单叶全氮含量做相关分析,并采用地物光谱仪。获取北疆棉花冠层关键生育时期的高光谱数据。应用一阶微分光谱,衍生出基于光谱位置变量的分析方法。以红边积分面积(SDr)为白变量,冠层全氮(TN)含量为因变量,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T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23^**。n=39),叶绿素含量能有效的估计棉花单叶TN含量;红边积分面积变量与冠层TN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是0.7394^**(n=40),利用构建的相关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估测新陆早6号、8号冠层叶片的全氮含量,RMSE分别为0.3859和0.4272。研究认为红边积分面积变量具有预测棉花冠层全氮含量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3.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北支北四滧港(SY)、北堡港(BBG)以及新卫村(XW)潮滩获取的表层沉积物,测试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总硫(TS)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在潮滩微相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试图建立TOC/TN、TS/TOC等潮滩微相识别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长江口潮滩TN、TS微相分布的重要因素为有机质含量及类型。在淤涨型潮滩,TOC/TN在高潮滩一般大于10,在中潮滩明显降至10以下;中潮滩植被带TS/TOC最高,平均值达0.063,其次为高潮滩互花米草带和中潮滩光滩(分别为0.055和0.054),高潮滩芦苇带最低;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在高潮滩芦苇带呈现为显著低值,自高潮滩米草带向光滩,逐渐增大。在侵蚀型潮滩,TOC/TN从高潮滩到低潮滩均大于10,而且中、低潮滩的比值大于高潮滩,潮下带骤降至小于10;TS/TOC自陆向海逐渐增大,TS-TOC一元回归斜率高潮滩最低,中潮滩最高。另外,侵蚀型潮滩各微相的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均明显低于淤涨型潮滩。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的TOC/TN和TS/TOC及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与潮滩沉积微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有应用于全新世钻孔识别潮滩沉积物微相的潜力。  相似文献   
44.
宋娴丽  杨茜  孙耀  尹晖  江双林 《海洋学报》2012,34(3):120-126
通过对取自桑沟湾南部和北部养殖海域2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TOC和TN测定,分析了桑沟湾沉积物中TOC和TN的分布情况,结合沉积物年代序列的测定,估算了工业革命之前、之中及规模化养殖之后桑沟湾海域沉积物中水生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并对近200年来桑沟湾养殖海域有机质沉积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世纪70年代以前,TOC含量较稳定,T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降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TOC,TN含量波动均较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TOC含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TN含量随养殖规模的扩大显著增加,且扇贝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TOC,TN的含量均低于海带养殖区。近200年桑沟湾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变化趋势为混源-陆源-混源,近40年来的规模化养殖明显增加了水生有机碳及水生总氮在TOC和TN中所占比例。对桑沟湾沉积物中有机质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大规模的养殖活动增加了底质中沉积物TOC和TN的含量,海带筏式养殖对沉积物中的TN造成了一定的累积性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45.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TN和TP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TN和TP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分别出现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TN和TP处于富营养化水平,TN有朝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3)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T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010—0.210之间,呈现不相关;2010年r介于0.43—0.47,呈现低度负相关;(4)3年中蓝藻生物量与TP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80,呈现正相关。南太湖沿岸TP出现在0.05—0.20mg/L范围内频率达90%以上,蓝藻高位期时TP浓度在0.1—0.15mg/L范围。结果说明,南太湖沿岸水体中氮和磷营养盐水平较高,已经不容忽视,蓝藻生物量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水体中TP已经是南太湖各入湖口蓝藻生长繁殖的相关性因子。  相似文献   
46.
太湖水深变化对氮磷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深作为重要的湖泊水文因子,对湖泊水动力过程、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1993-2002年太湖水深水质实测资料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太湖7个分区的水深与总氮、总磷、叶绿素a浓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对水深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一般情况下,水深变化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特定的湖区,如梅梁湾,水深变化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显著。鉴于水深变化可以对太湖局部区域的水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存在通过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联合运行,人为调控特定湖区水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