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乌梁素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湿地。其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及中亚—印度两条迁徙路线上,是迁徙候鸟极其重要的繁殖地和停歇地。从2009到2012年,我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水鸟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记录了98种水鸟,隶属于6目、14科,同时记录到水鸟个体超过100 000个。其中夏候鸟55种(在此繁殖)、旅鸟39种(在此短暂停留),分别占所记录物种数的56.12%和39.80%。对所记录的鸟类及其种群的迁徙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迁徙期主要为3月上旬到5月中旬,比秋季迁徙期(8月上旬到11月中旬)短。水鸟繁殖的高峰期是4月上旬到5月下旬。重点保护水鸟(包括IUCN红色名录中的受胁物种以及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Ⅰ、Ⅱ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时间是4月上旬到5月下旬以及9月上旬到11月上旬;相比春秋迁徙季节,夏季水鸟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基于研究,我们建议将乌梁素海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及迁徙路线网络。此外,栖息地管理对鸟类分布的决定作用同样在文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湖泊冰封期总氮的污染特征,测定了冰厚分别为0 cm、2.5 cm、9.5 cm、21 cm、31 cm、41 cm、50 cm和 59 cm时总氮在冰体和水体中的垂向分布,阐明湖泊冰生长过程中总氮在冰-水-沉积物体系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冰生长过程中总氮由冰体向冰下水体迁移,水体的总氮含量随着冰厚的增加而升高,冰厚为59 cm时其含量为冰体的2.85倍,冰生长速率决定总氮在冰-水界面处的迁移通量;总氮在冰层内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冰体形成初期(0~21 cm),之后几乎不再迁移而与冰内气泡融合并转化为独立于冰体的稳定氮胞;冰下水体总氮的实测值小于其计算值,表明冰生长过程中总氮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  相似文献   
23.
Establishing the precise timing of continental glacial dynamics and abrupt high‐latitude climate events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Here we present multi‐proxy records in a lake sediment core from arid Inner Mongolia (Wuliangsuhai Lake) that show two distinct glacially derived sedimentation events at ~26.2–21.8 and ~17.3–11.5k cal a BP. Fine sediments from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eparate these glacially derived coarse sediments. Within these intervals, the occurrence of granite clasts at ~24–23.5, 17.3–17 and 15.6–14.1k cal a BP implies either sediment discharge by meltwater as well as strong current flow in the Yellow River and/or sediment influx through hill‐slope mass wasting and landsliding from the nearby Yin Mountains. Surface microfeatures of quartz grains and spot elemental analysis of black specks in these intervals, however, indicate that physical weathering is dominant and that the provenance of the rocks is probably from a glacial source.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glacier‐derived materials have been detected in any desert lak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occurrence of granite clasts roughly correlates with Heinrich ev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suggesting synchronous ice sheet dynamics in high‐ and mid‐latitude region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lthough our data provide unprecedented evidence for the influence of glacier‐related processes in arid Inner Mongolia, further well‐dated records are clearly needed to re‐evaluate the correlative inference drawn between granite clast layers in Wuliangsuhai Lake and Heinrich ev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4.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等地球化学信息可以用来反演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及污染历史。本文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两个不同类型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对两个湖泊沉积柱芯中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柱芯中沉积磷的主导形态均为ACa P、De P和 Or P,但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芯中Al P和 ACa P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岱海,而Ex P、De P和 Or P的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岱海。两个湖泊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能较好地揭示出湖泊流域的地理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类型的差异性,沉积柱芯中ACa 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能很好的指示湖泊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富营养化水平,而De 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则能较好的揭示出整个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25.
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分布及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2008年间5-10月对乌梁素海的连续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影响透明度的5个理化因子,包括浊度、悬浮物、叶绿素a、氮磷比和pH值进行相关分析.三年内有监测资料的月份中,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33-1.62m,平均值为0.93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芦苇区及靠近芦苇区较低,西南端开阔水面区较高.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浊度是乌梁索海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冈素,其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D=1.48x~(-0.471)(R=0.83,N=100,P<0.0001);悬浮物是乌梁索海水体透明度的直接影响者,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1/4)=-3.9481nSD+12.055(R=0.65,N=100,P<0.0001):pH值和N/P对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26.
针对乌梁素海严峻的水环境状况,笔者监测并分析了2014~2016年的水质状况,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选取TN、TP、SD、Chla、CODMn共5个水质因子评价了乌梁素海营养状态等级,采用Arcgis中Arctoolbox工具箱的“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生成乌梁素海水体营养状态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CODMn浓度、TN浓度长期居高是乌梁素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各指标高污染物浓度主要集中在S1点位(污染物入口)及附近,湖泊南半部分水质明显优于北半部分水质;(2)从2014~2016年乌梁素海水质有所好转,乌梁素海2014年、2015年、2016年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52. 64~68. 73、48. 19~65.29.33.16~68.47,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湖泊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放养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8年4月共设置6个采样点,分别对乌梁素海现存水草区与鱼类放养区水体表层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两区域的营养状态与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6属154种,其中现存水草区(142种)多于鱼类放养区(88种),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种属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鱼类放养区为绿藻-硅藻-蓝藻型。现存水草区平均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4.29、4.23,明显高于鱼类放养区(2.46、2.30)。两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共26种,其中现存水草区(24种)多于鱼类放养区(11种),现存水草区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鱼类放养区则以蓝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现存水草区(25.19×106 cell/L)显著低于鱼类放养区(275.79×106 cell/L)(P <0.05),而平均生物量现存水草区(13.34 mg/L)虽低于鱼类放养区(36.20 mg/L),但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显示,现存水草区营养状态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鱼类放养区为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两区域水质均为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状态。【结论】与历史数据相比,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群落表现为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转变为蓝藻为主。与现存水草区相比,鱼类放养区浮游植物群落因放养鲢、鳙的摄食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向可食性差、生长快的群体型蓝藻演替。  相似文献   
28.
乌梁素海沉积物腐殖质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应用化学方法对乌梁素海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影响腐殖质的环境因子及腐殖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06%~5.38%.有机质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所处的水力条件、水生植物分布、人为活动有关;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含量为0.65~2.78 g/kg,富里酸含量为2.19~8.72 g/kg,胡敏素是主体,含量在3.28~20.92 g/kg之间;腐殖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各组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H值与胡敏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氧与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腐殖化程度分析中,随着有机质含量的上升,可提取腐殖质的相对含量下降.PQ值介于9.50%~27.06%之间,平均值为21.47%,变异较大,且腐殖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9.
在2017 - 2018年冬季使用无人机对乌梁素海湖冰的冰面裂缝进行了航拍, 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 提取了冰裂缝的密度和分形维数。分析结果显示: 在固定区域的冰裂缝分形维数在1.35 ~ 1.50间变化, 冰裂缝数量随时间增加, 其分形维数也随之线性增大; 在冰生长期间, 冰厚度与冰裂缝分形维数也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75)。冰面不同区域的冰裂缝密度和分形维数在0.017 ~ 0.079、 1.38 ~ 1.64间变化, 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6), 不同日期航拍数据拟合结果近似相等, 说明冰裂缝密度越大, 对应的分形维数越大。作为表征冰面形态特征的一种物理指标, 建立得到的冰裂缝分形维数与冰厚、 裂缝密度的相关关系, 对未来利用冰面裂缝形态监测冰层的生消过程可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0.
乌梁素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荒漠地区乌梁素海湿地为研究区域,利用GIS、R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1986-2008年不同时间、空间粒度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描述不同类型区景观斑块指数动态变化,进行湿地生态资源时空异质性分析,对乌梁素海湿地类型区之间的演化关系和演化方向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湿地各类型区景观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明水区丧失,水下水草丛生,以芦苇为主的大型挺水植物平均面积约占湿地的49%以上,是湖泊湿地类型区演化的主导类型。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和气候、水文条件及人为影响相关,再现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过程和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