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166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6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海洋国家非常重视海洋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在积极的海洋能政策和先进的海洋能基础设施支持下,英国海洋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文章全方位分析了英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进展,并分析了其对我国海洋能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借鉴意义,建议明确海洋能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海洋激励政策,并提升海洋能基础设施能力。  相似文献   
982.
阐述湖北省农业区划数据库设计过程,介绍信息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数据库结构、网站结构,简单讲述数据节点建设的数据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83.
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并不仅是一种由特定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因此, 认识在长时间尺度上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农业政策及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稳定少动但对农田生产力形成有 重要影响的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 机理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国家尺度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应用1981~2000 年的NOAA/AVHRR 卫星遥感数据驱动GLO-PEM 模型, 以10 年为时间尺度分析20 世纪80 年代 到90 年代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10 年的时间尺度上, 地形特征控制着农田生产力变化空间格局分异规律, 农田生产力降低的几率随地形起伏度增大而增加, 山区耕地发生生产力下降的可能性比平原耕地高10%~30%。在研究时期内尽管中国农田生产力总量增加, 但仍有24%的农田发生农田生产力下降, 其中71%在丘陵山地, 尤其是地形起伏破碎的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984.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骆世明 《地理研究》2007,26(3):609-615
为了探讨中国的传统农业对未来的生态农业的作用,本文对农业发展历史、传统农业已经发掘的一些例证加以论述,并注意到其优势和局限。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实践经验是建立在一个世界上少有的、有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因其发展时间长,有很多经得起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合理性。由于工业化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会使传统农业有很多经验值得未来借鉴。文章讨论了目前由于工业化农业手段的推广传统农业实践方式已经迅速消失的情况,提出了寻找的途径,包括:偏远区域、有经验的老农、古代农业文献和地方志等。应当对传统农业实践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收集整理,然后进行严格的效果筛选和深入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改造,并逐步推广应用。这将有利于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5.
Based on dynamic theory of system, agriculture is a complex system composed by element,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which could be simply described that in virtue of element integrating and structure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system may achieve multifunctionality to meet increasingly diverse demands. A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it concludes that Suzhou has a LP-dependence on agricultural element, and the growth ext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rrelates to the ratio of agricultural labor reducing rate to farmland reducing rat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Suzhou changed with time, and in the early 1980s and 2000s it was most notable. Correspondingly, agricultural function has experienced a succession process: ‘production’, ‘production-living’, and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At last,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oastal developed region of China have been put forward. Meanwhile, some typical pattern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Suzhou which adapt to system evolving are also brought up such as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enterprises-leading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characteristic and stereoscopic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35029, No. 40771014)  相似文献   
986.
基于ArcIMS开发WebGIS的农业环境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了ArcIMS的体系结构,阐述了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基于ArcIMS开发WebGIS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基于ArcIMS开发农业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以天津市农业环境信息系统为例剖析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其中利用ArcSDE建立空间数据库和通过ArcIMS实现农业环境信息的发布是系统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7.
近海生态系统的人为营养盐输入及其控制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为活动每年新增大量的活性氮、磷,导致全球氮、磷循环失衡,新增活性氮、磷主要来源于合成氮肥的生产和施用、畜肥的施用、具固氮能力的农作物如豆科植物等的大规模种植,以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等,而农作物生产与畜禽养殖是改变全球氮、磷循环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化肥施用量的激增,大量氮、磷进入近海,导致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这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河流径流和大气沉降进入近海生态环境中的新增氮和磷一半以上与人为活动有关。本文以波罗的海和东海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海的富营养化问题,研究表明从源头缓解富营养化的对策应同时聚焦氮与磷负荷的削减,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的土壤渗漏、合理施肥、种植多年生植物和种植休耕季覆被作物等。  相似文献   
988.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20,39(8):1879-1891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 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 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 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89.
李二玲 《地理科学》2020,40(4):617-627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 ①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 ② 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 ③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90.
全球化和城市化驱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在推动农村和农业的转变与重构,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关中平原典型村落—余家营和马家村为例,研究城市化影响下农业转型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探索城乡互动机制、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野外填图等对余家营村和马家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评,分析了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1) “粮—粮”和“粮—果”转型使农业景观、种植结构、农户行为等都发生较大变化,在由传统粮食生产向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现代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作物品种由低产量、低品质转为高产量、高品质,并更趋多样化;出现少许耕地转变为草地和林地的现象;农户积极性提高,科技水平有所提升。(2) “粮—粮”和“粮—果”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以正服务为主,其中“粮—果”经济生产功能增长较大,增长了523.9%,但“粮—果”转型造成的负向生态系统服务也较高,因此在农业转型中生产经济价值增长越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负向影响就越大。(3) 农业转型主要受到城市化、国家政策的驱动,并通过影响农田的农业景观、农业结构、农户行为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也会影响到国家政策以及农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