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Svetlana  Yessalina  Noriyuki  Suzuki  Hiroyuki  Saito 《Island Arc》2006,15(3):292-303
Abstract   The Sagara oil field is located in the Neogene Kakegawa Basin, close to the Izu collision zone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main Japanese Islands and the Izu–Bonin Arc. The Sagara oil field is one of the few oil fields situated in a forearc basin on the Pacific side of Japan and is present in a sedimentary basin with poor oil-generating potential. Several crude oils from Sagara oil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to infer their origin.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gara oils showed the influences of light biodegradation, migration-contamination, and migration-fractionation. The maturity levels of Sagara oils evaluated based on abundant alkylnaphthalenes corresponded to 0.9–1.2% vitrinite reflectance. Sagara oi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igher plant biomarkers, a high pristane/phytane ratio and an absence of organic sulphur compounds, suggesting a siliciclastic source rock deposited under nearshore to fluvial–deltaic environments. Numerous faults and fractures in the active forearc basin provided excellent conduits and facilitated upward migra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s generated at greater depth in the Kakegawa Basin.  相似文献   
92.
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是成藏史的反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建渝  毕研鹏 《地球科学》1998,23(1):97-102
油藏中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不仅可以指示生油岩的类型,成熟度,而且可以映油藏的充注方向及成藏史,以济阳坳陷中的孤南洼陷和津洼陷为例,利用生物标志物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区分现不同成因的原油,并确定了不同的成熟阶段,孤南洼陷的油田中有分别生成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的原油,利津洼陷的油田中则是来自于少三段和沙四段的原油,它们各自的成熟度指示成藏的期次和时间,沙一段和沙四段生油岩形成咸水环境,开始生烃早,对应于R  相似文献   
93.
济源凹陷是河南省油气勘探前沿区,由于构造活动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仅在邓2井发现了下第三系油藏。作者通过对该井砂岩储层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内外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分析,提出该油藏成藏温度为75℃左右,成藏深度为2200m左右(现今深度为690m左右)。该油藏的原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藏前原油只有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结合圈闭发育史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中生代原生油藏被破坏后,在下第三系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94.
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C、GC/MS分析法,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成熟度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鄂尔多斯中部马家沟组水溶烃系高-过成熟阶段的烃产物,主要来源于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贡献,并且不同井区水溶烃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成熟度等存在差异,从北(陕81井)到南(陕12井),水溶烃组成中菌藻类低等生源比例增加,反映了古生界源岩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95.
文章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北部MD05-2905钻孔(20°08.17′N,117°21.61′E)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的正构烷烃、甾醇和烯酮等有机分子标志物对南海北坡25ka以来沉积物物源、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探讨。长链正构烷烃总含量和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表明25.0~14.5kaB.P.时段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陆源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输入均较高,14.5~8.5kaB.P.时段迅速降低,全新世8.5kaB.P.之后稳定在较低水平。末次冰期海平面低,陆架出露面积大,陆源物质搬运至沉积地点的距离短,强盛的冬季风及其驱动的洋流有利于大量的陆源物质搬运至该沉积地点;14.5kaB.P.,对应于MWPIa时期,陆源物质输入迅速减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迅速降低,印证了此时海平面的快速上升。C31/C17物源参数表明陆源物质输入和海洋内生源输入在25.0~14.5kaB.P.时段和14.5~8.5kaB.P.时段分别占据了主要地位,这表明海平面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影响可能更大;全新世8.5ka之后,陆源、海洋内生源输入交替占据主要地位,这可能与东亚季风增强有关。从有机分子标志物研究来看,海平面的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及总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均有重要控制作用,但海洋初级生产力中某些藻类如硅藻可能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因素。C28甾醇含量指示硅藻在MWPIa和MWPIb时期大量增多,这可能是14.5~8.5kaB.P.海洋内生源输入相对较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对11.0~8.5kaB.P.时段的碳酸钙低值事件可能有一定贡献,但其对海陆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Petroleum potential of Baikal deposi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analyzed oils, gases, and bitumens of bottom sediments from natural shows on the southeastern shore of Lake Baikal, in the mouth of the Stvolovaya River near Capes Tolstyi and Gorevoi Utes. Based on a set of geological data, we have established that: (1) the lake oils underwent biodegradation to a variable degree: “Fresh” nondegraded paraffin oil floats up near Cape Gorevoi Utes; in the mouth of the Stvolovaya River and near Cape Tolstyi, aromatic-naphthene oil lacks n-alkanes, monomethyl alkanes, and acyclic isoprenoids; (2) Cenozoic oil originated from the organic matter of fresh-water basins with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igher land plant remains, including angiosperm plants (oleanane), which suggests the lake or delta genesis of oil source formations of Cretaceous and younger ages. Judging from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verage δ13C = −43.84‰), methane from the bottom sediments near Cape Gorevoi Utes is catagenetic. The initial in-place resources in the Baikal sedimentary basins are estimated by the volumetric-statistical method at 500 mln tons of equivalent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97.
98.
沉积有机质中甾烷、4-甲基甾烷植物花粉来源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松粉热模拟饱和烃 GC-MS分析检出大量的甾族系列化合物,其中常规甾烷在200~350℃的中低温阶段的 相对丰度较高,占总馏分的3%左右,表现出C_(29)远大于C_(28)、C_(27)的高等植物输入特征。与常规甾烷相伴生,出现少量 但特征明显的以C_(30)为主的4-甲基甾烷,它与ααα(20R)C_(29)甾烷的比值在0.1左右。研究表明,植物花粉是烃源岩、 原油中甾烷和4-甲基甾烷的输入物源之一,花粉中所含的自族和脂类化合物结构中的固醇可能是它们的来源或前 身物。在缺乏可靠的沟鞭藻化石和明显的细菌活动证据的沉积物中,特别是所含甾烷中C_(29)占优势的情况下,产出的微量4-甲基甾烷可能与植物花粉的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99.
断陷盆地多次运移成藏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建渝  牛瑞卿 《地球科学》2000,25(3):253-259
油气运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 也是该领域中的难题.以济阳拗陷东北部沾化凹陷中的几个油田为例, 根据原油及烃源岩有机地化分析结果, 特别是生物标志物的组成, 划分原油类型, 进行油源对比, 以探讨断陷盆地中油气多次运移和成藏的特征.研究证明: 沾化凹陷中渤南油田的形成与三次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有关; 位于边缘断裂带的垦西油田是油气交替通过输导层作侧向运移和通过断层作纵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孤岛类型的古潜山油田的形成主要与油气从老第三纪油藏向上进行第三次运移有关.在断陷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和充注为主多形成单源油藏, 在断裂带以垂向充注为主常形成混源油藏.油气的多次运移与盆地中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多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0.
本文研究采自位于南极罗斯海西部的ANT32-RB16C柱状沉积物,根据粒度、有机碳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探讨末次冰盛期(24.8 ~20 ka BP)以来该地区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该柱状样记录了冰架下沉积、冰架前沉积、开阔海域沉积的沉积环境。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表明该柱状样中所含有机质主要为浮游植物、细菌等海源输入,同时伴有少量陆源物质混合输入。末次冰盛期,由于冰架的影响有机质含量较低,环流影响使得有机质受低等浮游藻类生物等海源影响较大。末次冰消期(20~11.7 ka BP),罗斯冰架消退,冰川溶解释放的有机质在此沉积,使得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有机质含量升高。进入全新世,有机质含量较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消期明显升高,海源输入比例增大,同时细菌等原核生物增多,导致短链正构烷烃降解程度较大。研究区的氧化还原环境主要受冰架与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与有机质含量和高氧的南极底层水关系不大。总体来说,从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研究区沉积环境受罗斯冰架进退影响,全新世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