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7篇
  免费   2475篇
  国内免费   4890篇
测绘学   301篇
大气科学   2791篇
地球物理   2227篇
地质学   7614篇
海洋学   2941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976篇
自然地理   4012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625篇
  2021年   576篇
  2020年   674篇
  2019年   809篇
  2018年   691篇
  2017年   632篇
  2016年   676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956篇
  2013年   884篇
  2012年   973篇
  2011年   981篇
  2010年   705篇
  2009年   911篇
  2008年   877篇
  2007年   923篇
  2006年   974篇
  2005年   873篇
  2004年   858篇
  2003年   768篇
  2002年   675篇
  2001年   558篇
  2000年   549篇
  1999年   520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379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67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基于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稀疏表示的作物种植区域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新  荀兰  李俐  王蕾  孔庆玲 《遥感学报》2019,23(5):959-970
以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傅里叶变换的谐波特征作为不同作物识别的数据源,利用稀疏表示的分类方法识别2007年—2016年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首先利用上包络线Savitzky-Golay滤波分别对2007年—2016年的时间序列MODIS LAI曲线进行重构,进而对重构的年时间序列LAI进行傅里叶变换,以0—5级谐波振幅、1—5级谐波相位作为作物识别的依据,基于各类地物的训练样本,通过在线字典学习算法构建稀疏表示方法的判别字典,对每个待测样本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求解稀疏系数,从而计算对应于各类地物的重构误差,根据最小重构误差判定待测样本的作物类型,并对作物识别结果的位置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2016年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为77.97%,Kappa系数为0.74,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区域主要作物种植区域的提取。  相似文献   
892.
马培培  李静  柳钦火  何彬彬  赵静 《遥感学报》2019,23(6):1232-1252
对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生产的2010年—2015年中国区域1 km空间分辨率5天合成的MuSyQ(Multi-source data Synergize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production system)叶面积指数LAI产品进行验证。参考现有的LAI产品(MODIS c5,GLASS LAI)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部分农田和森林站点可用的LAI地面测量数据,从时空连续性、时空一致性、精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对中国区域的MuSyQ LAI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MuSyQ LAI产品在保证精度优于MODIS产品的情况下,时间分辨率和时空连续性均有提高。MuSyQ LAI与其他LAI产品(MODIS c5,GLASS LAI)在整体上有很好的一致性(RMSE=1.0,RMSE=0.81),但对常绿阔叶林高值处的描述不稳定;(2) 与LAI地面测量数据相比,MuSyQ LAI产品与地面参考图对比结果较好(最高相关性(R2=0.54)和较低总体误差(RMSE=0.96)),其在阔叶作物生长季高值处有些许低估且在某些阔叶林站点有些高估。整体上,MuSyQ LAI产品呈现出较高的精度,可靠的空间分布和连续稳定的时间分布,且对森林LAI的描述具有更可靠的动态范围。  相似文献   
893.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19,44(6):256-262
通过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中国”“中华”“华夏”名称及其文献释读和各种含义的考证,探索蕴含几千年文明化石底蕴的国名、族名--“中国”“中华”“华夏”名称的由来和含义,进而更全面地解读中国文化的脉络和内涵。认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到了鲧和禹的时期,在今嵩山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认为“中国”有地理的中国之意,指“中央”“京师”“国中”“中原”;“中国”有民族的“中国”“华夏”之意;“中国”有文化的“中国”和“华夏”之意:即核心、权威、正统之意,具有睿智、高贵之意,具有中庸、适宜之意,具有光华、礼仪、文化、文明之意;“中国”有国号的“中国”之意,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便成为人民当家做主新国家的名称。  相似文献   
894.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895.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9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相似文献   
897.
魏建宁  张杰 《高原气象》2021,40(2):281-291
研究使用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通过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研究7-8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的位置及能量变化对华北地区干旱的影响.结果发现:7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在1997年之后有明显的北抬趋势,使得北大西洋及欧洲辐射的能量更易进入急流;8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在1997年后有东...  相似文献   
898.
针对陈镇东先生于《Geophys.Res.Lett.》2000年27卷3期提出的"三峡大坝将减小东海的上升流并降低东海生产力"的观点认为,陈先生在其方法的适用性、严密性和观测事实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处。研究分析表明,三峡大坝不仅不会减少长江的年径流量,不会减小东海的上升流,反而可通过减少长江泥沙入海通量而增加近岸水体的光可得性,从而提高长江口及东海近岸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899.
《China Geology》2021,4(1):77-94
The Chayu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reg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Lhasa Block, bounded by Nujiang suture zone in the north and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the south.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a set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gneiss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hayu area, is known as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Lhasa Block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is considered to mainly consist of banded biotite plagiogneisses, biotite quartzofeldspathic gneiss, granitic gneiss, amphibolite, mica schist, and quartz schist, with many leucogranite veins. The zircon U-Pb ages of two granitic gneiss samples are 205 ± 1 Ma and 218 ± 1 Ma, respectively, representing the ages of their protoliths. The zircons from two biotite plagiogneisses samples show core-rim structures. The U-Pb ages of the cores are mainly 644 –446 Ma, 1213 –865 Ma, and 1780 –1400 Ma, reflecting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tic zircons during sedim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rocks. The U-Pb ages of the rims are from 203 ± 2 Ma to 190 ± 1 Ma, which represent the age of metamorphism. The zircon U-Pb ages of one sample taken from the leucogranite veins that cut through granitic gneiss foliation range from 24 Ma to 22 Ma, interpreted as the age of the anatexis in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Biotite and muscovite separat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granitic gneiss, banded gneiss, and leucogranite veins for 40Ar/39Ar dating. The plateau ages of three muscovite samples are 16.56 ± 0.21 Ma, 16.90 ± 0.21 Ma, and 23.40 ± 0.31 Ma, and the plateau ages of four biotite samples are 16.70 ± 0.24 Ma, 16.14 ± 0.19 Ma, 15.88 ± 0.20 Ma, and 14.39 ± 0.20 Ma. The mica Ar-Ar ages can reveal the exhumation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the authors refer that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should be a set of metamorphic complex. The complex includes not only Precambrian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but also Paleozoic sedimentary rock and Mesozoic granitic rock.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wo stages of th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can be revealed in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since the Mesozoic, namely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203 –190 Ma) and Oligocene –Miocene (24 –14 Ma). The early stage of metamorphism (ranging from 203 –190 Ma) was related to the Late Triassic tectono-magmatism in the area. The anatexis and uplifting-exhumation of the later stage (24 –14 Ma) were related to the shearing of the Jiali strike-slip fault zone. The Miocene structures are response to the large-scale southeastward escape of crustal materials and block rotation in Southeast Tibet after India-Eurasia collision.©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90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泥石流灾害及危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林  苏鹏程 《地学前缘》2007,14(6):188-19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拟议中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五坝七洞一渠"共计260km的引水线路,引长江上游雅砻江和大渡河水入黄河。泥石流在工程区多有分布,现已查明,工程区共有不同危险度等级的泥石流沟103条。泥石流危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没有泥石流极高危险区;泥石流高度危险区总面积为73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杜柯河流域,达曲和泥曲流域有零星分布;泥石流中度危险区总面积114·75km2,各流域均有分布,其中杜柯河和达曲流域分布较多;泥石流低度危险区是分布最广的区域,总面积156·75km2,各流域均有分布,以杜柯河流域分布略多。研究表明,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值作为综合指标,以具有不同泥石流危险度等级的泥石流沟流域面积作为权重的加权平均方法,采用网格作为泥石流危险区划的基本单元,能够直接而真实地获得泥石流危险区划的成果。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划,无疑比用间接方法和替代指标得出的危险区划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