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3篇
  免费   1717篇
  国内免费   1837篇
测绘学   838篇
大气科学   3701篇
地球物理   1955篇
地质学   3168篇
海洋学   903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643篇
自然地理   368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600篇
  2016年   571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722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662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602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747篇
  2007年   764篇
  2006年   665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376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46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02年度(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广西各地平均气温17.1~23.5℃,大部地区偏高0.3~1.2℃。年度降水量1035.0~2897.1mm,桂东大部偏多1~4成,桂西大部正常。日照时数1019~2323h,大部地区偏少10~412h。2002年度主要气候事件以春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寒露风较为突出,年度内气候条件对各行业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202.
巴州农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60—2001年巴州农区年、季平均温度、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地气候变化并不一致,大部分地区有温度升高、降水偏多的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平均温度的上升主要由冬季升温所致。  相似文献   
203.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4.
陕南2002-06-08暴雨洪水灾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原市1961年至2000年气温和降水资料,以1971年至2000年各要素的平均值作为基本气候态,统计分析近40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0a来太原市气温呈非连续的增温趋势,平川上升率为0.273℃/10a,山区上升率为0.266℃/10a;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川减少率为38.07mm/10a,山区减少率为20.75mm/10a。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突变性和时空不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5.
本文详尽分析了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长期变化规律,发现两者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同时,还分析了大西洋高压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大西洋高压与我国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温大致呈反相关,但均没有显著影响,所以两者都不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206.
土地利用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通过将中国区域植被覆盖由理想状况改变为实际状况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显著性检验。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导致我国西北等地区年平均降水减少,导致年平均气温在内陆部分地区升高和在沿海个别地区降低,引起许多地方夏季日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而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则在我国东部部分地区降低的同时在西北地区升高,土壤湿度的变化表现为大范围的降低。研究同时表明,相同的土地变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引起的气候要素变化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7.
Along the meridian of 105°E, the Chinese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ast and w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temperate extratropical belt,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and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shift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middle subtropical belt and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belt have less or no change. As for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7 degrees of latitude. As for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 along the meridian of 120°-125°E,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4 degrees.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each climatic belt changes little. Only in the Xinjiang area are the significant northward shif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traditional seasons have changed. For Beijing, Hailar, and Lanzhou, in general,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Summer begins early and ends late with respect to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summer, winter begins la  相似文献   
208.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2003,25(2):163-171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 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9.
丽江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的有限矩形位错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乃玲  李辉  申重阳 《地震学报》2003,25(2):172-181
研究了用有限矩形位错模型计算地壳形变引起的地面重力场变化的方法.以丽江MS7.0地震为例,讨论了确定用于模型计算的断层面参数的原则,并给出了结果.计算和分析了不同类型位错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图象特征,并与丽江地震前后观测到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发震断层有限范围内模型可解释同震重力场的变化,但模型对于更大空间范围上的重力场变化并不能给出很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210.
Strategies to mitigate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recognize tha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can reduce the build-up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However,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ies do not generally incorpor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changes in the land surface on the surface albedo, the fluxes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within the climate system. Changes in these components of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can affect the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Given the goal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all of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nd to work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ll climate system.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land surface change as a component of climate change makes it more challenging to create a system of credits and debits wherein emission or sequestration of carbon in the biosphere is equated with emission of carbon from fossil fuels. Recogni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uman-caused changes in climate does not, however, weaken the importance of actions that would seek to minimize our disturbance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that would reduce societal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