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293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讨论了使用可执行对象模型开发通信系统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 ,提出了一个利用可执行对象模型进行通信系统开发的过程 ,以提高通信软件质量 ,缩短开发周期 ,减少软件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192.
Highway route layout design typically relies on aerial photographs, topographic maps and geologic maps. In this paper, a GIS platform, which incorporates the main digital data needed for evaluating route layouts, is used in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 for highway layout assessment. Possible layouts are evaluated based on two sets of criteria. First, traditional evaluation criteria focussing on geometric design factors and impact on man-made features are considered. Next, the developed assessment framework builds on the GIS platform to generat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and geotechnical criteria for route layout evaluation. The developed approach integrates highway design, slope stability, and traffic noise modeling packages and specifically written codes with the GIS packages ARC/INFO and ArcView. A prototyp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a proposed highway south of the city of Beirut, Lebanon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developed approach in incorporating new evaluation criteria at the route layout design stage and in automating the route layout assessment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93.
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  罗建明  戴光辉  高景春  田力 《地震》2001,21(4):35-42
系统描述了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系统构成和拓扑结构,简要介绍了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 分组交换网(X.25)和路由器在联网中的应用;防火墙技术在全国地震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网络流量控制和记帐;域名管理和设置。  相似文献   
194.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2004,23(6):833-844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95.
介绍了河南省气象台与地市局、国家基本站之间依托于邮电部门的X.25分组交换网组建的全省X.25分组交换网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96.
“野外地质掌中宝”系统的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东风 《地学前缘》2000,7(2):605-607
“野外地质掌中宝”系统是以Windows CE为软件平台,以掌上电脑为硬件载体, 适用于野外地质勘探和国土资源调查的便携式工作平台。它包括前端工具软件包、后台伺服处理子外地质勘探和国土资源调查技术的一次重要实践,它的研制成功将为野外地质工作才提供面向21的高效、实用、方便的现代化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97.
在SCOUNIX环境下开发实时系统 ,不仅可以利用UNIX的多任务特性 ,建立起高效可靠的系统 ,而且软硬件成本较低 ,还能享有商业软件的技术服务。介绍了基于SCOUNIX环境开发实时通信系统时多路串行通信技术及UDP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 ,同时介绍了在系统中如何建立数据日志及监视进程活动  相似文献   
198.
传统的油田井下设备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油田井下工况恶劣、电磁干扰强、通信距离长等特殊使用环境要求,通信不可靠.基于新型通信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建立油田井下设备电力线模型并分析特性,选择合适载波频率确定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利用软硬件结合方式进行抗干扰设计,研制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井下设备通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通信距离达到3km,准确率为100%,可以满足油田井下及其他恶劣工况环境下设备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9.
基于SMS(短消息)通信的水文长观孔的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远程水文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组成、硬件配置、软件设计、工作原理、功能以及技术性能。该系统通过采集子站,将采集的数据整理后由GSM手机模块发送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并打印成报表。如果出现异常,则直接将相应信息发送到维修人员的手机上。监测中心还可以对采集子站进行远程参数设置、定时采集和电池电量等相关参数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0.
针对旅游线路推荐过程中的数据稀疏与冷启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用户特征与群体智慧的多目标旅游线路推荐方法。首先,通过携程网、望路行程、百度指数等网站获取景点信息与对应的群体智慧数据,包括景点的位置、票价,用户评论、评分、浏览数据等;其次,结合用户特征与群体智慧数据构建景点对不同特征用户的综合吸引力并计算旅游线路吸引力指数;最后,定义旅游线路推荐多目标优化函数并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2生成线路推荐列表。相较于传统旅游线路推荐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用户实际需求(消费侧)与景点吸引力(供给侧),使得用户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开销,尽可能多地游览热门景点。同时,推荐过程中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使得推荐准确性更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考虑的因子可以有效提高用户在路线规划过程中的满意度,所推荐的旅游线路不仅具有更高的综合吸引力指数,还能够有效减少路程时间。此外,推荐结果也更加具有多样性,有助于推动智能化旅游线路推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