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9篇
  免费   1022篇
  国内免费   1492篇
测绘学   844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1841篇
地质学   2673篇
海洋学   75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510篇
自然地理   110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413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阈值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丽雪  迟世春 《岩土力学》2014,35(5):1311-1316
探讨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参数对滞回圈的影响等。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增量耗散函数表达式,讨论了不同动应变水平下某筑坝土石料的能量耗散机制。发现筑坝土石料的动力特性存在2个阈值应变,即第l和第2阈值应变。其对应的模量比分别为0.94左右及0.50~0.80之间。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意义上以孔压升高或体积变化为标准的门槛应变相当。对进一步认识土体动应力-应变特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列车动荷载下桩网结构路基土拱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高孝  宫全美  周顺华 《岩土力学》2014,35(6):1600-1606
通过三维模型试验研究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土拱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动荷载作用下土拱效应依然有效,随着填土的增高,土拱效应在增强,土工格栅的存在可以增强土拱效应的作用。但动荷载条件下动应力的分布与自重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截然不同。动荷载作用下土拱效应会发生退化,表现为动荷载施加过程中先前由桩所承担的部分动应力会转移至桩间土;完成动荷载施加后,最初由桩承担的部分自重荷载也会转移至桩间土。填土高度和土工格栅对于动荷载作用下土拱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但当高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填土高度的影响就可忽略,土工格栅的存在使得土拱效应的削弱程度减小了一半。  相似文献   
993.
双相多孔介质中体波传播特性影响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军  夏唐代  张琼方  黄博 《岩土力学》2014,35(12):3443-3450
基于修正的Biot理论,通过数值计算分别研究了3种体波(P1、P2、S波)的波速和衰减与固体颗粒压缩性、频率、孔隙率、流体黏滞系数、动力渗透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P1、P2波的波速和衰减与固体颗粒压缩性之间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而S波则几乎保持不变,并通过定量比较发现,能否忽略固体颗粒压缩性的影响取决于固体骨架体变模量( )与固体颗粒体变模量( )的比值;(2)孔隙率对P1、S波波速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预测当孔隙率接近于1.0时,P1、P2波之间发生相互转换;(3)3种体波的波速和衰减均随流体黏滞系数和动力渗透系数而变化,且在这两个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反;(4)3种体波的波速和衰减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频率对P2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4.
整体式桥台地震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丽峰  徐明 《岩土力学》2014,35(11):3289-3297
整体式桥是一种新的桥型,能够极大地节省长期维护和运营费用,值得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但目前对整体式桥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还很缺乏认识。通过对典型的单跨整体式桥台的地震反应进行动力数值模拟,分析了地震加速度峰值、桥台高度、桥梁跨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及其机理,并探讨了桥台后增加柔性隔离层及采用加筋土这两种措施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目前桥台抗震规范采用的M-O方法不能合理地描述整体式桥台后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其预测结果偏不安全;柔性隔离层虽然可以减小桥台后的动土压力,但同时也会导致较大的桥台变形和弯矩;填土中加筋能够提供水平拉力,可以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下桥台的最大弯矩和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995.
赵宏  高广运  姜洲 《岩土力学》2014,35(9):2448-2454
采用薄层法算出群桩基础的频域阻抗,将群桩阻抗等效于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并表示为一个复数的频域传递函数。基于矢量匹配法(VF法),通过对传递函数拟合得到任意分层地基的群桩阻抗函数的集总参数形式。采用VF法对整体频域拟合,可以得到多项分式分式阻抗形式,进而扩展成为Wu-Lee模型。结果表明,VF法拟合得到的动力柔度函数可以精确地匹配分层地基动力柔度函数,由于多项分式的形式可以直接扩展成为Wu-Lee集总参数模型,且数值稳定。对于高频阻抗拟合需要采用高阶数,进行劳斯(Routh)降阶,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昆明翠湖九龙池泉群断流原因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九龙池岩溶水系统分布于昆明盆地北部,岩溶含水层由蛇山裸露岩溶山区延伸至盆地底部松散土层覆盖区,在翠湖一带因上覆松散盖层薄,下游存在碎屑岩地层阻水,使地下水位壅高呈股状溢出地表,形成九龙池泉群。九龙池泉群是翠湖的源泉,也是滇池水源之一。九龙池泉群的断流,反映出滇池水环境的急剧变化。通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下水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结合钻井开采地下水、工程开挖疏排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山区石漠化演化等对比评价,得出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九龙池泉群断流的主要原因。封停开采井、人防工程封闭止水、调水入滇池等直接或间接的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泉群周围地区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997.
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形地貌、岩体土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不同,汉台区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在北部山区崩塌地质灾害密度大,中南部粘性土滑坡较多。本文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综合指数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并以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等级进行点对区的空间叠加,形成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评价,为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了防治对策依据,尤其对陕南移民搬迁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泥石流中的巨石冲击是造成拦挡结构破坏的最直接因素,因此设置钢构格栅坝拦截大石块,对减小泥石流冲击破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钢构格栅坝结构模型,利用国际通用计算动力荷载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进行数值模拟。用钢球模拟巨石,分别在格栅坝中间榀顶层梁柱节点和中间榀顶层柱中部施加冲击荷载,分析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作用在结构上的冲击力大小与被冲击构件刚度大小密切相关,被冲击构件刚度越大,结构受到的冲击力越大,反之,冲击力越小;钢构格栅坝在冲击作用下,冲击作用部位、结构支座部位及梁柱节点部位响应较大,设计时应予以加强;且钢构格栅坝不同位置遭受冲击作用时结构响应完全不同,与冲击力作用在梁柱节点时相比较,冲击力作用在构件中部时结构整体响应明显较小。该结果为泥石流拦挡工程中钢构格栅坝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针对用于航空移动平台的高精度全张量重力梯度测量系统,深入研究了梯度仪12个加速度计按3个不同旋转轴圆盘形成差分组合的结构。在确认该结构具有有效抑制运动共模加速度、减少外界环境干扰、实现高精度探测优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了重力梯度仪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包括仪器固有随机噪声和外界确定性噪声。为定量描述影响程度,推导了在航空动态环境下的测量方程,并分离出加速度计的性能不匹配、平台不稳定、圆盘转速不稳定3个主要固有因素,从时间域和频率域角度定量分析固有影响因素的噪声水平。试验分析表明,通过利用Simulink仿真系统可以获得固有因素产生的噪声水平,并提出抑制方案。针对搭载环境测量误差,还分析了实测飞行中姿态和质量的改变对重力梯度测量值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基于点质量源的自身梯度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浙江沿岸特殊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场、台湾暖流、潮流以及长江径流等可变因子,对春季浙江沿岸上升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春季存在上升流,且上升流以带状分布在浙江近岸海域,在渔山列岛附近(28.40°N,122.00°E)以及舟山群岛附近(30.70°N,122.60°~123.00°E)存在2个上升流中心。风、台湾暖流和潮动力是影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重要因子,其中风和台湾暖流对浙江沿岸整条上升流带均有影响;潮动力仅对28.60°N 纬度线以北至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以及2个上升流中心的强度存在影响;长江径流对2个上升流中心、舟山群岛及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浙江沿岸海域流场的分析可以发现,舟山群岛附近底层各等深线上水体向岸运动的速度比周围海域的大,跨越底层各等深线向上涌升的趋势更明显,间接反映了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强度相对较强。对于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而言,30 m深度以浅的海域,科氏力、水平平流作用与垂直粘性力是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0 m深度以深的海域,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此时水平平流作用和垂直粘性力对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