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n the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TE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keyword discrimination of TES,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and tourism ecological health,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bases of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as data sources to systematically comb and analyze TES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is basis. This analysis found that research in the TES field presents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 (1)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 of “germination -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and a relatively standard research framework of “evaluation - influencing factors - early warning - regulation” has been formed. (2) The empi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is distinct. (3)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scale dominance and a large-scale surge. (4) The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combin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hot spots of T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deepening TES research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resholds, early warning and regulation,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construct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mechanisms between tourism and ecology, and realizing the longitudinal deepening and interconnection of scale research.  相似文献   
62.
旅游目的地营销潜力评价与策略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旅游业进入整合营销和品牌化时代的今天,要想把一旅游目的地成功推向市场,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是如何搞好营销。在认真参阅大量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考察了牡丹江旅游业发展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潜力进行评价。从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市场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与推广、监控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框架,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3.
水土流失对山地旅游地水体观光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影响山地旅游景观质量,成为当前山地旅游地普遍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土壤与水体浊度模拟实验表明,水土流失以改变水体浊度从而影响景观观光质量,20NTU浊度可作为次降雨水土流失对水体景观影响的临界值.以浙江省天台县石梁景区实证研究得到,不同流域降雨侵蚀对水体浊度影响具有差异性,同一流域次降雨侵蚀对观光水体浊度影响受流域降水强度与降水量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4.
介绍公盂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分析公盂岩景区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在立足于生态旅游资源本底特征及专项目标市场的旅游诉求的基础上,设计出公盂岩景区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及生态旅游线路,并对本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产品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5.
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很多喀斯特旅游地面临着初次开发、二次开发或者多次开发的投资选择问题。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产生较大边际效益的旅游地。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除考虑传统的资源、市场、区域开发条件等评价因素外,首次把发展阶段力引入了评价模型中,通过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的总模型和子模型,并建设性的探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文章还以贵州喀斯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时序评价实例研究,并给予了相应的时序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6.
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研究——肇庆案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保继刚  张骁鸣 《热带地理》2006,26(2):177-181,191
近年来,国内一些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纷纷遭遇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利等难题.为扭转局面,个别地方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策略或措施,如投巨资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等,力求突破发展瓶颈.然而,如果以潜在游客的扩大和实际游客的增长为评判指标,这些策略和措施并非都适合于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通过对肇庆的案例分析发现,传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在出台再发展决策时,应当着力将不确定的发展"机会"转化为成熟的发展"条件",以规避风险,节约资源,争取成功.  相似文献   
67.
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李蕾蕾 《地理科学》2000,20(6):563-56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 ,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 ,探讨了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 ,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 ,在此基础上 ,遵从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律、接近律、相似律及其形象替代等空间规律 ;而旅游者与目的地的距离 ,特别是感知距离以及旅游者所拥有的关于目的地的信息 ,分别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具有不同而复杂的修正作用 ;由于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地方性 ,则成为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之内容进行精确认知的基础 ,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类型和地理文脉的认知 ,形成旅游地的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  相似文献   
69.
Monitoring and minimizing tourist’s water consump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However, available data and a generally accepted protocol on such measurement are still limited. This study uses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to quantify tourist’s water demand in the Liming valley,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a rapidly growing tourism destination in Northwest Yunnan, China. Both the water for direct and indirect use is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e consump...  相似文献   
70.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市旅游地个性及其文化景观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郴  黄震方  张捷  葛军莲 《地理学报》2017,72(10):1886-1903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思路展开,缺乏对地方适用性的考量,且尚未深入到对个性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的探讨。基于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选取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着眼地方特性,系统构建城市旅游地个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案例地城市南京的个性测量和分析,并以城市文化景观作为表征媒介,深入探究城市旅游地个性的景观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地个性主要包含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四大特征;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旅游地个性的重要表征媒介,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社会景观五大维度;以上景观维度及其所辖景观元素在表征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过程及结论为包括旅游地在内的地方精神属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是对精神层面人地关系认识上的丰富。机器学习这一智能化探索型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为处理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高维非线性噪声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