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94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利用磁静日时序叠加方法和FFT频谱分析方法对红池坝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处理,并与巫山建坪台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红池坝地电场静日变化特征;计算红池坝台站磁暴期间产生的感应电场,与地电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地电暴的特征。结果表明,静日随着月份的变化,相位发生变化,与巫山建坪地磁Sq变化一致;1月、2月、11月、12月的地电场日变幅明显小于其他月份;地电场显著周期成分与磁静日地磁场相同,并且通过周期成分的逐月对比分析得到,地电场与地磁D分量的不同周期成分的频谱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一致;某一方向的地电暴与该垂直方向的磁暴和该地区的电性结构有关;地电暴观测值与地磁感应电流计算值呈线性关系;地电暴变化与K值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33.
江苏镇江五洲山地区存在多个磁异常,通过对该地区地质背景、地磁场特征的分析研究,结合数据处理技术对DC-19异常开展了二维小波多尺度分解、三维物性反演以及2.5维剖面反演等精细处理计算。结果表明,矿孔的深部、旁侧还存在较大规模的磁铁矿体,认为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寻找矽卡岩型磁铁矿的前景。说明利用计算技术,通过精细反演可进一步深化对以往异常的认识,达到重新评价异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observations of VHF radio signals from FLEETSAT satellite (73°E longitude) at Bhopal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1990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s of scintillation activity. It is found that scintillation occurrence is essentially a night-time phenomenon and day-time scintillations are very rare. Annual average nocturnal variation of percentage occurrence of scintillations shows maximum at around 2100–2200 hours LT. Seasonally, scintillations are most prominent during equinoxes and least during summer.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tend to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scintillations in the pre-midnight period.  相似文献   
35.
36.
b
A triaxial magneto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in situ skin effect of horizontal geomagnetic pulsations and variations in deep boreholes. The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borehole of the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of Germany (KTB) down to depths of 3000 m and up to temperature of 90 C. A weak skin effect, due to the known very low conductivity of the penetrated crystalline rocks, of 90 to 95 per cent in amplitude and -5 to -10 rotation in phase has been observed at periods of 10 s and magnetometer depth of 2400 m.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all calculations is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ownhole magnetometer. It is demonstrated how oriented record samples of temporal variations at depth correlate precisely with those from the surface.
Results from surface magnetotelluric (MT) investigations show strong local distortions of the telluric field. The distortion of the MT tensor response has been determined by means of newly introduced skin-effect transfer functions, which are assumed to be undistorted.  相似文献   
37.
把用来分析地震波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两种方法,应用到地磁资料分析当中,具体分析处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s6.1地震前后地磁场资料,并对这两次地震前后地磁时空线性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较大地震前地磁场的时空线性度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有些在震前回升,②各分量的时空线性度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并与波速异常发展趋势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8.
利用近期公布的第六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分析了1945年以来东亚地磁非偶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中国地磁场模型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945-1990年,东亚地磁非偶极场X、Y分量缓慢向北和向西方向移动,东亚磁异常中心位置基本稳定,中心附近Z分量的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大约15年左右的增强和减弱期。中心附近X、Y的零值点的移动方向与地磁北极的移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39.
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与磁赤道有密切关系,其变化范围,北半球为25°-35°N,南半球为30°-42.5°S.外源电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229kA(北半球)和173kA(南半球),其变化范围为±50kA(北半球)和±40kA(南半球).S内源电流体系的图案和强度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体系焦点纬度有类似于外源电流系的变化.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地区,内源电流体系的总强度明显小于大陆地区的内源电流强度,表明这些大洋地区上地幔电导率低于大陆地区.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讨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第四纪时期地壳块体相对运动状况,选择了分别处于陇西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内的兰州九州台和陕西洛川两个黄土剖面作为实验对象。在这两个黄土剖面的4个相同年代的层位采集定向大样,作黄土沉积剩余磁化矢量测量,并用虚磁极法拟合,初步结果表明,约110万a来陇西块体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作顺时针旋转,其转动量达9.0±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