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利用2006年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动力机制,认为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驱动力是压力和引力2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并利用调研数据和消费理论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分析.根据农户居住空间行为交通依附的特征,提出了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6个阶段的过程模型,最后针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不和谐的趋势,从多角度探讨了引导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若干对策,为解决乡村出现的各种空间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2.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陆地表面形态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满足 人类物质需求和保证生态多功能方面进行有效权衡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中国处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 中, 研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变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农户特征出发, 率先提出了中国农户土地利用的四个阶段, 分析了四个阶段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对于粮食生 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中国农户存在“物质生存型”、“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型”、“利 润最大化”和“景观效用最大化”四个阶段。在“物质生存型”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满足家庭物质消费需求, 土地利用 集约化程度低, 粮食安全水平低, 农地的多功能得到发挥; 在第二个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处于“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 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度化程度提高, 农地的生产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农地的其他功能不断弱化, 此时的粮食生 产接近粮食的技术生产水平, 却是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保障;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利润最大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 转型以效益为核心, 耕地粮食水平与耕地的技术生产水平差异巨大, 但是耕地的生产潜力最大, 通过土地产权制度 创新, 可以实现耕地生产能力, 耕地的生产功能强化, 而耕地的其他功能弱化;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景观效用最大 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目标以发挥农地的多功能为主, 而弱化了其生产功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 的长期性, 农户的四种类型将长期存在, 根据农户土地利用阶段性特征, 进行农户土地利用预期转型特征, 制定既 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可以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3.
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12 个典型村为例,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撂荒户数比重、户均撂荒面积、撂荒面积占承包地面积比重随耕作半径的变化情况、撂荒地现状及不同时间段撂荒面积;② 野生动物影响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共同原因。此外,影响基本型农户的因素包括户主外出经历、耕作半径和房屋离集镇距离;影响自然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比重、户主外出经历、地块平均面积和耕地收益;影响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家庭人口、非农收入、耕地转出面积和耕作半径。  相似文献   
164.
李贺颖  王艳慧 《地理研究》2014,33(9):1617-1628
在城市群离散度度量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评价模型,采用GIS网络分析、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对研究区288个行政村进行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评价,并与反映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农村居民纯收入进行关联分析,在全县、不同地貌与不同经济圈层条件下,分别分析离散度综合指数(DCI)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格局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居民点的离散度从城关镇到外围呈聚集—离散分布,具体表现为城关镇及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即经济中心)的DCI较小,外围等非经济中心部分及山区DCI较大;DCI不仅随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大而减小,还受其周围值的影响;山地条件下DCI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负相关关系较丘陵及平原地区明显;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对DCI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系统整治规划农村居民点,并可通过增设经济中心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降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离散度,进而改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巩固扶贫开发成效。  相似文献   
165.
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与旅游区位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为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选取旅游收入、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收入、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的重心分别处于(117.63°E,31.18°N)、(117.51°E,31.12°N)和(117.20°E,32.00°N),经度方向最大错位0.43°,最小0.12°,纬度方向最大错位0.88°,最小0.06°;与区域几何中心相比,旅游收入重心和资源丰度重心均向南偏移;从旅游收入-资源丰度、旅游收入-旅游区位的组合矩阵来看,呈错位和同步发展的城市均为8个。整体而言,安徽省旅游空间错位主要是因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的条件差异,四大旅游板块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通过采取不同的空间矫正策略达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猛  石培基  潘竟虎  曹智  谢作轮 《地理科学》2015,35(10):1280-1287
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省级尺度先上升后分异,大中城市不断升高,且在2007~2011年省、市级尺度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明显增强;② 房价收入弹性分析表明2003~2012年全国大约70%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部分城市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③ 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的空间差异2003年之前为缩小趋势,之后逐渐增大,中西部省份间差异较小且基本处于缩小态势,市级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且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的变化存在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  相似文献   
167.
Transforming fisheries into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trend. It arises mostly due to a decline in income generated by traditional fisheries, and fishers thus turn to seek alternatives by engaging in marine tourism activities. Taiwan has practiced this transformation policy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and fishing tourism has developed as a major outcom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aiwan's experience with developing this activit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emerging concerns it faces and anglers’ perception of trip quality and potential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glers had a general satisfaction with the service delivered by operators. However, concerns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activity were identified, mostly involving in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regulations against illegal fish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commercial fishing and recreational fishing, lack of statistics on harvest, improper angler behavior, and competition from yachts. Lastly,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fishing tourism were discussed, highlighting suggestions to alleviate the concer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the harvest, encouraging dialogue between commercial and recreational sectors, enhanc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mong anglers, and improving coordination of management to create a fair and balanced environment for recreational fishing vessels and yachts.  相似文献   
168.
Semiarid forests are disappear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ndangered ecosystems in the lowland tropics. The deforestation rate in Peru is among the highes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Poor people are often more dependent on forest resources than those who are well off.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poor people's use of forest resources or the effect of logging in semiarid forests. The article deals with household energy use and the source of firewood (bought or collected, either locally or over some distance) in two semiarid forests in Piura, northern Peru. The most used tree species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pecies are also examin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deforestation. Peru has introduced regulations on the us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hese regulations are locally understood.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questionnaires, recording local household practic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ocal informants and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daily wood consumption rates per person were measured.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household economy is not the only factor affecting daily firewood consumption rate, but also climate, ecology, access to firewood, and traditions are contribut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169.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我国1997~2009年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演进态势进行探讨。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在降低,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大多数省区的重要收入来源。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结构优势高于西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结构优势对收入增长贡献较大,而中西部省区的地区竞争优势高于东部省区,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根据结构和竞争偏离分量的优劣势把各省区分为收入快速增长型、收入增长滞后型、结构优势推动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4种类型。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东部省区农民收入的增速在降低,竞争劣势更加突出,部分中西部省区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结构优势并不明朗,对收入增长贡献不大。由此认为,加大力度提升农民收入结构层次,尤其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对于协调农民收入增长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0.
石漠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生态灾害之一,对其成功治理有赖于人文成因的解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人类活动驱动力就是作用于自家承包地之上的农户经济行为。以重庆市南川地区为例采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了自然-人文组合式样品,建立了一个农户-生态经济模型。结果表明人地矛盾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明显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是农户对土地的依赖要比对土地的负荷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大;在土地格局已经固定了的情况下贫困农户更加依赖土地,更会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因而其承包地的石漠化率反而偏低,颠覆了前人认为的贫穷是导致石漠化发生原因的观点;石漠化形成的表层原因是外出务工的离心力造成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的降低,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土地对农户吸引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