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6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288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552篇
地质学   720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127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功能景观能够同时提供多种景观功能,可以充分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在自然资源大数据支撑下基于基层行政管理单元开展的多功能景观研究,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反映区域自然地理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其将景观功能管理和行政管理有效结合,能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线的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提供从功能评估到空间识别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广泛收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气象数据、多源遥感数据等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和兴趣点数据,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烟台市6种景观功能进行了空间量化;再以村级管理单元为基本空间单元进行景观功能热点分析以识别多功能景观区;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景观功能间的权衡与协调作用;最后基于二阶聚类法进行景观功能聚类以开展烟台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 烟台市35.5%的村级管理单元为多功能景观区;② 自然景观功能间呈协同作用,而自然景观功能与居住和经济承载功能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冲突和权衡作用;③ 根据景观功能聚类结果,烟台市被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功能发展区和城镇核心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0%,55%,11%,4%。规划分区与现状管理边界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在自然资源大数据支撑下,基于景观功能聚类分析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岩质边坡中结构面几何参数及力学参数对边坡安全稳定性的影响,文中采用离散元软件3DEC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以安全系数为指标,结合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边坡结构面几何参数倾向、倾角及力学参数法向刚度(Kn)、切向刚度(Ks)、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对影响边坡稳定性敏感程度;结果显示,结构面的几何参数是边坡的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在具备滑塌条件的情况下,结构面的力学参数,将进一步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其中结构面的切向刚度和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有高敏感度,按照敏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切向刚度内摩擦角粘聚力法向刚度;同时发现内摩擦角和切向刚度与边坡安全性因素之间呈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有着高地饱压差、储层压力变化幅度大等特点,为明确此类油藏应力敏感特性对于其储层产能的影响,论文以Q油田W组油藏为例,在岩心覆压气测渗透率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岩心有效应力,得出了岩心渗透率与所受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岩心渗透率与其所受有效应力存在着乘幂式关系,将此变化规律应用于产能分析中,推导考虑应力敏感的稳态产能公式,并绘制产能图版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应力敏感后的产能明显出现整体降低的现象,在不同的储层渗透率下,都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优生产压差限,这对于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景观多样性指数(LDI)不仅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也是生物多样保护中的重要层次。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数据(30 m分辨率),在ArcMap环境中采用Neighborhood和Focal工具对宁夏沿黄绿洲LDI时空变化和尺度依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单元(正方形)边长90~6000 m 5个时期重复统计分析表明宁夏沿黄绿洲景观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特征,转折点在3000 m。(2)近50 a来研究区LDI变化具有周期性,2000年是转折点。其中,1975—2000年LDI呈降低趋势,LDI分区分析显示以退化区斑块类型面积(CA)最大和好转区CA最小为主要特点,分别为6840 km2和1332 km2。2000—2020年LDI呈增加趋势,以稳定区CA最大和退化区CA最小为主要特点,分别为7848 km2和792 km2;由于此阶段初始LDI(2000年)最低,LDI后期好转程度没有达到前期水平。(3)LDI分级面积转换以前期好转区向后期稳定区流转(796km2<...  相似文献   
995.
风化洞穴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广泛发育,其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尤其对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研究还较少。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陡坡上发育形态和规模各异的风化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景观要素,为认识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化洞穴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文章以丹霞山砾岩和砂岩陡坡上的5处典型风化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考察、形态测量、气象监测、样品显微观察及盐化学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在砾岩中发育的洞穴一般个体形态较大,洞穴具有较明显的向上和向内生长趋势;砂岩中发育的洞穴大多密集排列,形态较小,常具有蜂巢结构。2)岩石性质是洞穴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洞穴的发育位置和排列方式,也决定了不同岩性下发育的风化洞穴的形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岩石含有较多长石、钙质胶结物等易溶矿物组分,在酸性雨水渗流过程中发生化学溶解,加上盐结晶作用导致岩石微观结构破坏,诱发洞穴初始形成。3)洞穴尺寸变大后,洞穴内适宜的微气候是洞穴演化的关键因素,为水和盐的聚集及盐风化提...  相似文献   
996.
在对澜沧江中上游干流规划电站(苗尾水电站以上)开发影响区实地调查、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影响区内4个县16个乡镇范围内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利用ARCGIS和Googleearth软件分析技术,并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关键人文生态对象的重要性和地域分布特征,就其对水电开发的敏感度进行5级评估,得出主要结果:(1)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包括6类: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A级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康普乡和石登乡的敏感度最高,兔峨乡和功果桥镇次之,而巴迪乡、维登乡、攀天阁乡、中路乡、营盘镇和苗尾乡的敏感度最低。  相似文献   
997.
以中国海岛旅游的先驱(舟山普陀)与后起之秀(三亚槟榔谷)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等质性方法调查、解析旅游开发对普陀山与槟榔谷的饮食文化、特色文化及日常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两地饮食文化受旅游开发影响深远,集中表现为利用具有文化价值的佛教或黎族饮食开发旅游商品,成为两地居民就业与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2)佛教、黎族文化分别作为普陀山、槟榔谷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开发使它们日益商业化与世俗化,但是日益重视地方居民的参与效益的分享;(3)两地旅游发展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已经对当地居民日常物质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居民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影响存在争议;(4)海岛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与保护了两地民间工艺等。  相似文献   
998.
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消费与创造行为作为经济学分支或研究方向的必要性及其规律进行探索性、综述性分析,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景观经济学的内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结构框架。景观经济学是研究公众对自然及人文景观偏好形成及演化规律、景观资源消费与创造行为经济规律的社会科学,其基本问题包括景观资源价值评估、景观资源最优利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以及多元景观结构的形成与创造等,其研究方法包括消费者意愿调查法、实验与行为经济学方法、逻辑推理法和个案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999.
GIS-bas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However, the uncertaint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CDA techniques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results. This may sometimes lead to inaccurate outcomes and undesirable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GIS-based MCDA approach. We illustrate the consequences of applying different MCDA methods within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rough uncertainty analysis. Three GIS-MCDA methods in conjunction with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and Dempster–Shafer theory are analyzed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LSM) in the Urmia lake basin in Iran, which is highly susceptible to landslide hazards. The methodology comprises three stages. First, the LSM criteria are ranked an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implemented to simulate error propagation based on the MCS. The resulting weights are expressed through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Accordingly, within the second stage, three MCDA methods, namel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WLC) an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e (OWA), are used to produce th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In the third stage, accuracy assessment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different results are measured. We compare the accuracies of the three MCDA methods based on (1) the Dempster–Shafer theory and (2) a validation of the results using an inventory of known landslides and their respective coverage based on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f IRS-ID satellite imag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GIS and MCDA models,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strategies for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 for LSM. Furthermor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MCDA and MC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In LSM, the AHP method performed best, while the OWA reveals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reliability assessment. The WLC operation yielded poor results.  相似文献   
100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Professor David Mark’s considerable contributions over the last 11 years to research in Ethnophysiography, the study of terms used for landscape featur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oponyms (place-names). His preceding research is briefly discussed to provide a summary of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ethnophysiography emerg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key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field, including David Mark’s collaborations with Andrew Turk, David Stea, and others. It briefly summarizes the key theories used and the two ethnophysiography case studies undertaken thus far.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ow this collaborative transdisciplinary area of research has developed.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avid Mark’s scholarship in this process and indicates some of the impacts of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