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丘陵山区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开展丘陵山区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对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刻画了于都县农村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识别了丘陵山区驱动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子,揭示了农村贫困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集聚性特征,且聚集效应随减贫力度加大有所减弱;② 坡度、行政村到县城中心的可达度、路网密度和公共服务点数量是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子,且随时间推移,资源禀赋不足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有所减弱,区位条件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③ 不同时期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农村贫困化有其自然和人文根源,科学减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以深化贫困发生机制理论认知为基础,协同推进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的减轻,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 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 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 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 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相似文献   
13.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区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的耦合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山区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和机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山区农村人地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小农经济变迁驱动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转型进一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在阐述土地利用转型及小农经济变迁内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实证探讨二者间的耦合机理,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研究表明:①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相互影响,耦合演进。②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重点体现在农村宅基地、耕地及林地三类用地上。③ 中国小农经济已发生四次变迁,而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在第四次中表现较为明显,其阶段特征主要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土地流转频繁,土地规模经营趋势增强。④ 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引发耕地空间形态及功能转型,山区耕地转型进一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⑤ 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及农户生计策略非农化转变促使农户对宅基地结构及功能的需求发生变化;闲置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可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⑥ 通过云南省砚山县耕地利用转型案例剖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的耦合机理。  相似文献   
14.
In mountainous areas, it is the undulant terrain, various types of geomorphic and land use that make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great metamorphism. Moreover, due to the elevation, there are many areas covered with shadow, clouds and snow that make the images more inaccurate. As a result,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carry out auto-classification of RS images in these areas. The study took Southwest China as the case study area and the TM images, SPOT images as the basic information sources assisted by the a...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市山体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艺贞 《福建地质》2007,26(4):259-265
对漳州市区域内近十几年来所发生滑坡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漳州地区山体滑坡主要受地形、地质、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地形坡度在25°~50°,坡型为阶梯型、人工边坡无支挡,土质边坡坡度大于70°与坡高大于4m者,连续10d内降雨量在170mm以上,且日降雨量在100mm的强降雨时,发生滑坡的概率,达71.7%。故此,降雨量170mm以上、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mm时,可作为漳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用修改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分析了豫西山区不同海拔与河北省承德地区,全国闻名的良种繁育基地玉米制种的农业气候相似性.确定了与承德地区相似的玉米制种海拔界限为334-1215m.其中海拔500m以上农业气候条件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云南省内若干山区气象资料,研究云南山区日照时效的垂直分布规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日照时数垂直分布有抛物线型、线性型、缓变型等;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有冬大夏小型、春大夏小型、夏大冬小型3种;山区日照时数坡向差异明显,各山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分形美学以一种新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美学,通过建立简单分形模型探讨和度量城市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科学。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比较,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分形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来新疆天山山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高海拔,成为新疆地表径流的主要产流区域。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上升对该区域气温、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天山南北坡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该区域1960年代以来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1980年以来整个天山地区气温和降水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10 a气温的升幅更为显著;对于降水而言,天山南坡降水增幅大于北坡,而南坡的西段是近10 a降水增幅最大的区域。受气温上升与降水增加的影响,天山地区出山径流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其中,近10 a天山南坡中西段河流出山径流量增幅最为显著,平均增幅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西北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循环,对于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值迭代方法,对黑河山区流域平均月蒸发力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区平均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蒸发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降水和气温都是影响蒸发力的一个综合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