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分析了武义地区构造、岩性、地球化学和现有萤石矿床蚀变类型和编制出1:50000遥感解译地质图基础之上,提出本区的萤石控矿因素及遥感找矿标志,建立遥感找矿模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与萤石矿化密切相关的硅化、高岭土化蚀变信息,用“证据权重模型”法进行区域找矿预测;找到了断裂硅化蚀变带。  相似文献   
12.
段圣奎  苏勤 《热带地理》2021,41(2):441-448
以三亚为例,基于对256位候鸟旅游移民的实地调研,采用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的结构、强度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1)三亚候鸟旅游移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2)三亚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由风景环境、社会资本、社会象征、城市服务、生活方式、家庭氛围及健康养生等7个因子组成,其中,健康养生居得分最高,城市服务得分最低;3)与国外主要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不同,三亚候鸟旅游移民多受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问题所驱使;4)文章揭示了“旅游休闲—日常生活”这一动力连续体,反映了三亚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的复杂性;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旅居时间的三亚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具有一定差异,尤其是不同文化程度及年龄,意味着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健康状况的不同,对其驱动力影响较大,在社会资本方面区别显著。  相似文献   
13.
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蝗灾属于毁灭性的生物灾害,它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一旦爆发,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将遥感与GIS结合,对蝗虫生境特征、历史蝗灾记录、蝗害发生时有关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可提供蝗灾时空变化、蝗灾范围、蝗灾程度、灭蝗的最佳时段等重要信息。本文重点论述遥感与GIS在蝗灾中的应用,以遥感反演的温度和水分为例来讨论蝗灾前后生境的变化状况,依靠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飞蝗灾害监测的信息化。信息化监测与防蝗站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监测蝗灾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Whitebait comprise a culturally, commercially and recreationally important fishery in New Zealand, where post-larvae are netted while returning from their marine phase. In this study, we expanded an historical (1964) sampling programme to gain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whitebait fishery; 87 rivers were sampled over six months in 2015.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12 species were found in samples and 87.6% of these were īnanga (Galaxias maculatus). Kōaro (G. brevipinnis) and banded kōkopu (G. fasciatus) were abundant in some rivers and regions at particular times of the year. Buller was the most variable region,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for species composition; Canterbury was the least variable. Banded kōkopu whitebait migrated one month earlier north of Cook Strait than in the south. There w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kōaro and banded kōkopu in samples and the level of indigenous forest cover in catchments. Compared to samples from 50 years ago, there was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kōaro and banded kōkopu whitebai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requires fishery regulations to be more tailored and flexible if they are to conserve the diversity of life-histories present in the catch and sustain the whitebait fishery.  相似文献   
15.
A Climatology of the Southwest Vortex during 1979–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Using a new vortex detection and tracing method, a dataset of the Southwest Vortex(SWV)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Japanese 25-year Reanalysis(JRA-25)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79–2008.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SWV are derived from the dataset.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easons, summer yields the least SWVs, but with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that they will migrate from their region of origin. SWVs mostly emerge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igratory SWVs mainly move along either an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path. Detailed composite analysis of warm-season SWVs shows that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migratory SWVs. Furthermore, the steering wind at 700 hPa dominates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migratory SWVs. Potential stability diagnosed by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 se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evolution and movement of SWVs. On the other hand, migratory SWVs possess relatively greater strength than stationary SWVs, due to a stronger low-level jet with enhanced baroclinicity and moisture transport providing more energy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SWVs along their paths of movement.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当前蝗虫防治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发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的构想。根据蝗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的需求,讨论了GIS技术在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划分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并设计和实现了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采样点蝗虫发生情况和蝗虫发生区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东方百合“索蚌”鳞片繁殖小鳞茎过程中, 母鳞片、小鳞茎和新生根中4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鳞茎形成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中ZT和GA3在母鳞片中含量最高,IAA在新生根中含量最高,ABA在小鳞茎中含量最高。同时,母鳞片和小鳞茎中ZT、GA3、ABA和IAA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小鳞茎形成过程中,母鳞片中的4种激素中的ZT的净增长率最高为109%;小鳞茎的4种激素中IAA的净增长率最高,为102%;在新生根中,除了ABA其他3种激素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ZT的净增长率最高,为493%。  相似文献   
18.
万素琴  任永建  刘志雄  周国珍  高正旭  邓环  邓爱娟 《气象》2012,38(12):1538-1545
稻飞虱是造成湖北省水稻大幅度减产原因之一。它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迁飞虫害,起飞、迁飞和沉降均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采用高空气象场资料、植保站稻飞虱灯下监测资料,在个例分析基础上,利用质点轨迹、扩散及沉降模式HYSPLIT-4,模拟稻飞虱迁飞高峰日后向轨迹,分析湖北省稻飞虱迁飞路径和主要虫源。主要结论:(1)湖北省稻飞虱迁人主要路径有5条:西南路径、南路路径、东南路径、东路路径和东北路径;(2)春夏季稻飞虱迁入路径以西南路径比例最大,平均为47%;其次为南路和东南路径;(3)秋季稻飞虱迁入路径以东北路径比例最大,平均为30%,其次为西南路径,比例为23%;(4)秋季与春夏季相比,西南路径比例下降了24%,东北路径增加了22%,东路路径增加了8%,南路、东南路变化不大。(5)偏南方向(西南路、南路和东南路)三种路径之和春夏季为80%,秋季为55%,秋季比春夏季减少了25%;(6)综合春夏季、秋季,西南路径对湖北省全省都有较大影响,对南部的影响大于北部,偏北路径秋季影响大,南部和东南路径对江汉平原影响最大。(7)理论上稻飞虱虫源区在19°-25°N、90°-120°E之间,以东西向为长轴、南北向为短轴、面积约为3300km×660km的矩形区域内,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菲律宾等地是湖北稻飞虱初始虫源地,云南、贵州、两广、福建、湖南、江西和江淮等地区为湖北省稻飞虱的二次虫源地或三次虫源地。根据未来数值预报场进行质点前向轨迹模拟,综合分析虫源地是否有大量稻飞虱、是否符合起飞条件,目标地是否有下沉气流配合,可以开展稻飞虱迁入气象预报,此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基于史料文献收集了明清时期安徽历史蝗灾记录,通过构建10 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和1 a尺度上的蝗灾县次序列,在县域尺度上绘制了蝗灾指数分布图,探讨了蝗灾演化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引入饥荒、米价以及疫灾序列分析了蝗灾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古代社会对蝗灾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明清时期安徽境内共发生181次蝗灾,每3.2次/10 a,累计653个受灾县次,平均3.6县/a;安徽地区发生了5次大蝗灾事件,这与同时期的干旱密切相关;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的蝗灾指数高于南部山区,地形、水旱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蝗灾指数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蝗灾对社会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是引发饥荒的重要因素,并间接导致瘟疫现象。蝗灾大范围出现后导致短期内米价暴涨,增加社会不稳定性。政府的捕蝗救灾的方式与能力直接影响群众的生存状况,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综合看来,蝗灾会对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99,18(1):45-5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