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为了弄清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泥岩压实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系,首先探讨了该地区泥岩压实的特征,并运用最高热解温度和生烃指数等对欠压实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从纵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内发育浅部快速压实段、正常压实段和低幅度欠压实段等3种类型,浅部快速压实段主要发育在深度小于700 m的万山组和第四系地层,正常压实段自万山组底部或者粤海组顶部到珠海组底部或者恩平组顶部(1 800~3 200 m),低幅度欠压实段自恩平组顶部向深部延伸到文昌组(2 400~4 000 m);从横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划分为东北部和中西部两个具有不同欠压实特征的区域,东北部欠压实区地层发育珠江组—韩江组和文昌组—恩平组2个低幅度欠压实段,中西部欠压实区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珠江组—韩江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泥质高含量和快速沉积沉降引起,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沉积作用、高地热值和生烃作用共同引起,后者为有效生油段;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砂岩不存在超压。  相似文献   
252.
西宁城区古近系泥岩分布范围很广,遍及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四区,是西宁地区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岩土体。在本次勘察中,对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提出新的认识:一是发现泥岩中存在裂隙水,呈脉状分布,有较高的承压水头;二是在泥岩中确实存在溶洞,认为其形成与成岩程度和石膏与芒硝的富集有关。结合工程实例,对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泥岩分布区域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53.
硅酸盐钻井液体系是一种以无机盐为主要处理剂的防塌抑制性钻井液,具有物理封堵和化学加固井壁双重防塌作用,能有效的降低井壁的渗透率、阻止压力传递,且具有较好的流变特性、无毒、无荧光、成本低,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水基钻井液之一。在碳质泥岩钻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漏失、坍塌、掉块、涌水等,给安全钻井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为了满足工程/水文地质资料获取与评价要求,铁路勘察对复杂地层的处理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避免使用水泥封孔等,本文研究的硅酸盐钻井液可以有效的解决碳质泥岩钻探中的上述问题,并能提高岩心采取率和机械钻速。  相似文献   
254.
泥岩遇水崩解软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6,自引:7,他引:49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9310 型微孔结构分析仪等先进的设备为测试手段, 从泥岩的微观结构及物质组成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结合泥岩遇水后宏观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全面阐述了泥岩遇水的崩解软化机理。  相似文献   
255.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油气主力源岩探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陈建平  秦勇 《地质学报》1999,73(2):140-152
煤系地层中的石油主要来源于煤系泥岩还是煤层的问题是目前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们争论的热点。本文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为例,深入研究了侏罗纪煤系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煤系泥岩很发育,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达400-1000m,且生油潜力较高,主要生油层八道湾组热解生油潜量平均4mg/g左右,西山窑组也在2mg/g左右,目前钻井获得西山窑组一八道湾组的成熟度R0=0.6%-1.3%,具备了形成油  相似文献   
256.
针对在西安闫良地区水井勘探开发中,钻遇近1000m厚的第四系、第三系水敏性覆盖层难以成孔下管的严重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试验,优选出抑制性强、流变性好、经济实用的泥浆配方,并在现场使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57.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岩石X射线粉晶衍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成分分析,结合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研究,查胆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此隧道部分砂质泥岩发生岩爆活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58.
近年来,中国老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油气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增高,亟需寻找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东部,是松辽盆地外围东部面积最大的盆地,迄今暂未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笔者通过对三江盆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勘探,分析总结了该区早中生代沉积的大架山组含硅质岩层系的岩性与分布特征,认为这套早中生代硅质岩与暗色泥岩地层在盆地东部广泛发育并且厚度较大,并且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其中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可达0.95%,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处于高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望成为三江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值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59.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diagenetic processes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are still relatively poorly understood. Key questions still to be resolved include the types of diagenetic minerals present in mudstones and the extent of element mobility in these low permeability systems. 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from the Haynesville-Bossier Shale, USA, to analyze lithologies, discriminate authigenic phases and identify mobile elements during diagenesis. It ha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authigenic minerals develop and the sources of those authigenic minerals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On the basis of grain-size and mineralogy five lithologies are designated: (i) silica-rich argillaceous mudstones; (ii) argillaceous siliceous mudstones; (iii) mixed siliceous mudstones; (iv) mixed mudstones; and (v) authigenically-dominated mudstones. The diagenetic development of the Haynesville-Bossier Shale can be divided into early and late diagenesis. Ferroan and non-ferroan dolomite, framboidal pyrite and bioclast pore-filling kaolinite and calcite grain replacements and cements all formed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Late diagenetic mineral phases include illite formed by the illitization of smectite, replacive and displacive chlorite, calcite-replacive albite, quartz-replacive calcite and replacive and/or displacive quartz. The presence of extensive late diagenetic mineral precipitates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a degree of element mobility on at least the local scale. Aluminium present in albite is most likely to have resulted from the illitization of smectite. Quartz overgrowth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illitization and the pressure dissolution at quartz silt grain boundaries. Externally, hydrothermal fluids resulting from regional-scale igneous activity appear to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lorite and possibly albite. The work indicates that extensive mineral development and element mobility occurred during late diagenesis.  相似文献   
260.
黏土岩的崩解过程易受环境条件(如崩解液特征)影响,酸雨作用对其影响显著,但其酸雨崩解特征有待研究。目前对黏土岩崩解特征的评价多采用耐崩解性指数,仅考虑崩解后大于2mm的残留颗粒质量,未反映崩解后的整体粒径分布特征。本文以典型酸雨区攀枝花机场滑坡为依托,选取滑带粉砂质泥岩,开展不同pH值条件下的岩石崩解试验;引入分形理论,建立分形维数与酸雨历时、降雨酸度间的相关关系,定量刻画粉砂质泥岩酸雨崩解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不同酸度崩解溶液的离子成分差异,以探索降雨酸度造成岩石崩解特征差异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采用分形理论可以较好地反映粉砂质泥岩酸雨崩解特征,分形维数越大,粉砂质泥岩崩解程度越大;分形维数与酸雨历时、降雨酸度之间皆存在明显对数正相关关系;不同降雨酸度粉砂质泥岩崩解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白云石、方解石溶蚀程度不同。研究成果可为酸雨地区黏土岩的工程性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