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286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267篇
地球物理   350篇
地质学   725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4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查清活动断裂对公路的影响,总结了宁夏地区9条全新世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和活动性,确定了评价和预测活动断裂对公路工程影响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分级标准。采用优先排序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选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评价模型。以ARCGIS9为平台,建立了宁夏地区活动断裂空间数据库,运用矢量叠加运算实现了宁夏地区活动断裂对公路影响的现状评价,运用栅格叠加运算实现了宁夏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对公路影响的预测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宁夏地区对公路影响大的海原活动断裂面积为12.3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影响较大的为271.28km2,占总面积的21.4%;影响中等的为400.05km2,占总面积的31.6%;影响小的为585.04km2,占总面积的46.0%。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993.
新疆伊犁地区是我国西北黄土滑坡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伊犁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黄土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黄土滑坡不仅有其形成的内在物质条件、力学条件,还有许多外在的影响因素,包括降水与融雪、地震、植被、人类工程活动,对伊犁地区黄土滑坡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伊犁地区黄土滑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ICDP)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德辰  杨经绥 《地质学报》2010,84(6):873-886
直接进入地球内部观察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各种地质作用是人类的长期梦想,就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条件,人们还不可能直接钻入地下进行实地取样与观察。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本文对科学钻探的发展过程、大陆科学钻探的意义、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成立的背景与建立过程、组织结构、立项程序、立项准则以及研究领域做了简要概述。对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陨石撞击坑及撞击过程研究、地球生物圈、火山系统和热流机制、地幔柱和大洋裂谷、活动断裂、汇聚板块边界和碰撞带、自然资源等主要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做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日本的云仙火山钻探项目、美国夏威夷火山科学钻探和圣安德列斯断裂深部观测计划的主要进展。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实施的3个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展和中国的大陆科学钻探事业近期的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995.
The water quality of a marine embayment (Brown Bay) was monitored during the remediation of an abandoned waste disposal site at Casey Station, East Antarctica, using a combination of biomonitoring and chemical methods. The Antarctic amphipod Paramoera walkeri, in field mesocosms suspended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deployed adjacent to the site and at two reference sites for periods of 14 days, repeated three times during the remediation period (December to February).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 (DGT) samplers were deployed for the same periods to provide estimates of dissolved metals.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of amphipods was observed between Brown Bay and reference sit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however, in accumulated metal concentrations between amphipods from Brown Bay and reference sites, with greater concentrations of antimony, copper, cadmium, lead, iron and tin at Brown Bay. The melt water/runoff treatment strategy employed for the remed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preventing acute toxic effects, but water quality was reduced at Brown Bay, where increased metal bioavailability may have been high enough to induce chronic effects in some biota. DGT samplers were less sensitive than amphipods in detecting differences in metal concentrations between sites, indicating that metals bound to suspended particulates were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source of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996.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而且影响当今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根据近10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分析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非病原性疾病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助长病原性媒介疾病的传播,可能激活某些新病毒,增加疟疾等疾病,助长SARS、禽流感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根据化石记录可知,大量复杂生物类群迅速出现在早寒武世,这就是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此之前,有距今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出现,此后的70~80 Ma里,生命就以上升了一个数量级的速率演化.这些在原始地层中看似迅速出现的化石,最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所记录,达尔文认为,这是对他提出的进化论的自然选择观点的主要反对证据之一.有关新动物群的出现及演化长期困惑着地学界,集中在以下三点:在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或早寒武世这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存在着生命大爆发.是什么引起了这样的快速演化事件?这对于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将意味着什么?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强烈兴趣还启发了20世纪70年代对布尔吉斯页岩化石记录的研究.不久之后,中国的澄江生物群包括对它后续的研究又很好地支持了生命大爆发.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附近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着笔者对寒武纪事件越来越多的了解,积累的数据使得很多原先提出的假说都变得不太可能了.通过作者对地球环境的改变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详实的研究,发现这种改变是可以由撞击事件引起的.在对寒武纪时期的地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之后,笔者提出了新的见解.前寒武纪晚期,存在大型的陨击事件.碰撞的高温结束了大冰期,使生物信息得以交流.同时,撞击启动基因调控机制、释放HSP90变异.一方面,调控基因决定了其他基因的表达,最早的调控基因发现于布尔吉斯页岩中(535 Ma).另一方面,HSP90原本是积累突变的蛋白,一旦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所有DNA突变将得以表达,在短时间内新的生命形式得以进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可以遗传的.然后,在新生臭氧层保护与有氧呼吸能量供应下,地球另一端幸存地下生命爆发,产生硬壳及复杂的新陈代谢以适应高温高压.现代的银河系天文理论,即密度波理论,在本文中被应用以试图解释这种撞击背后的天文学诱因.5~6亿年前的寒武纪事件使笔者联想起另外两次仍然存在争议的大规模撞击事件,它们引起的大气变化、水圈变化、生物圈变化、碳酸盐岩变化、磷矿变化都惊人的相似.形成于17亿年以前的Sadbury陨击坑直径为200 km,是最大陨击坑之一;23亿年以前(23.3~22.88亿年)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灾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叠层石开始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在各大陆大量沉积,第一次全球性磷矿期开始发育.根据几处23亿年左右陨落的大量消溶型铁质宇宙尘的发现,推论该灾变的起因是与陨击作用有关的宇宙事件,且地表23亿年前的泛火山运动和月岩年龄分布(23~25亿年)以及月表陨石坑构造等表明:23亿年前,地外物体对地球的冲击作用非常强烈.再考虑到6 500万年前的契科苏博鲁陨击事件,也就是说,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的和存在争议但有事实支持的地外灾变事件中规模最为巨大的三次撞击事件符合5~6亿年这一大周期.5~6亿年正是太阳系扫过银河系四条主旋臂一次所用的时间:太阳绕银河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90个百万年.而由于在太阳绕银河转的时候,银河系的四条大旋臂同样旋转,并且其螺旋势场的角速度约是太阳系的一半,最终叠加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密度波理论表明,旋臂处质量密度非常大,并且形成旋臂的螺旋引力场将对太阳系产生影响,诱发撞击事件.本文通过前人定性证据和笔者实地考察表明,上述假说与当时的绝大多数重要天文事件和地质发现相吻合,广泛的铱异常与位于澳大利亚的大型陨击坑均有发现.对澳大利亚的Acraman陨击坑和HAPCIS陨击坑的基底构造实地分析也表明了前寒武纪末曾经存在过陨击事件.最后笔者利用计算机模拟了大气圈变化.模拟分两步进行,首先从岩石热分解得出需要的温度与压强数据,而后将数据作为参数用于模拟.数据结果表明撞击区域的大气温度在4 000 K左右,压强为5 600 Bar.撞击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并强化了臭氧层.这些含量的变化与地质上的记录一致.  相似文献   
998.
The Puffin Structure is interpreted from high‐quality 3D seismic data as a small multiringed impact structure formed by collision of a meteorite or small asteroid with unconsolidated, water‐saturated shallow‐marine shelf carbonates 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 (mid to late Serravallian). The impact created a dish‐shaped structure about 2.5 km in diameter with annular rings and no central uplift.  相似文献   
999.
Lynch's Crater preserves a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north Queensland. This record suggests a marked increase in burning that appears to be independent of any known major climatic boundaries. This increase is accompanied, or closely followed, by the virtually complete replacement of rainforest by sclerophyll vegetation. The absence of any major climatic shift associated with this increase in fire frequency therefore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result of early human impact in the area. The age for this increase in burn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radiocarbon dating, wa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approximately 38 000 14C yr BP, support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 human arrival in Australia at 40 000 14C yr BP Here we have applied a more rigorous pre‐treatment and graphitisation procedure for radiocarbon dating samples from the Lynch's Crater sequence. These new dates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e in fire frequency occurred at 45 000 14C yr BP, supporting the alternative view that human occupation of Australia occurred by at least 45 000–55 000 cal. yr BP.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在1985年之前处于冷期,之后为暖期;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针对这种年代际变化的基本事实,提出针对冷期和暖期中不同影响因子与冬季气温的关系分时段建立冬季气温的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反映冬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正确的预测策略是利用相同年代际背景下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预测模型中反映的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较高的拟合及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