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oncerns for river health in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MDB) area and shifting priorities for water use have led to a significant process of water reform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MDB area, also known as the food bowl of Australia, produces much of the country's food and is home to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 long-term drought, historical over-allocation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have led to mounting concerns about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the rivers. While the reform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the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taking control of the rivers from the States, it has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governments and consequent shifts in water allocation priorities from a privileging of agriculture to a broader approach encompass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 This had led to uncertainty for the people and communities in the Basin and some confusion between the various layers of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key, high-level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water reform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evolving water policy process. Despite agreement amongst stakeholders that returning water to the environment to ensure river health is critical, our research reveals significant tensions between stakeholders concerning the evolving process, particularly centred on the potential social outcomes and fairness and equity. This suggests the need for more integrated and transpare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ttention to levels of trust between partners and a common vision that incorporate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goals.  相似文献   
92.
Inspired by Ostrom’s concept of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refine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contemporary access to land is analysed. By drawing on extensive fieldwork and conducting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nzania’s 1999 land reform, it challenges some of the main assumptions behind the land access and land grabbing literatures about the level at which agency is placed. Processe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are more contingent than they are most often depicted, involving actors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actors are often more important than, in particular, the land grab literature tends to suggest. This implies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seen not merely as a site of ‘legitimate theft’, but also as one in which rights may be uphel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anzania,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analytical a priori assumptions about where agency is placed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replac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actors at all levels.  相似文献   
93.
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对我国测绘行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从注册测绘师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入手分析,探讨了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的教学改革,为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4.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心村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顶层设计,其实施将惠及农村的转型发展进程。空心村综合整治以优化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为目标,通过村庄整治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资源。本文以空心村综合整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空心村整治工作推进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管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补短板、去库存、增加制度供给三方面服务于空心村综合整治工作。为确保空心村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构建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转让制度、空心村整治财税制度以及就业安置和福利制度。最后,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地宅”关系的演进历程梳理,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村新型“人地宅”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非会计专业新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基于对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从教学目标定位、理论教材改革、会计实验设计、教学手段改进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以促进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改建设。  相似文献   
96.
耿元生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04-2022092004
原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都曾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在1949年以前总体地质人员少、部门分散。为解决解放初期矿产资源紧缺和地质人员短缺的矛盾,1950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地质界一元化的机构改革。1951年5月7日新成立的三个机构开始运行,在运行初期实行地质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制度,即在矿产地质勘探局为技正,在研究所为研究员。1952年6月初步确定了各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同时各专业地质队陆续成立,开始了人员的再次分配。1952年8月地质部成立,矿产地质勘探局,逐步转变为地质部的不同部门,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全面接受地质部的领导。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这次变革中人员被分散到新成立的三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原来的内设机构被彻底分解,事实上被撤销。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调查为本、调查与研究紧密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解放初期,不论是矿产地质勘探局还是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都围绕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开展工作,都谈不上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机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7.
地质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构建而成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以工程稳定性岩体为主讲对象,以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的讲授和实践训练,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有用人才。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门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宽,其工程过程和机制分析要求教师讲解逻辑慎密,并具有三维空间思维,因而教学难度较大。通过教学改革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取得了如下教改体会:(1)与时俱进,坚持教学改革。结合现状,循序渐进,改革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补充必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2) 突出重点,兼及其他。重点讲解工程地质领域的基本理论,也适当介绍和分析所涉及的人文现象与环保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授课中应该适当增加工程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4)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工程现场的课间实习以及学生的专题研讨,据此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课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笔试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计分法。教学实践表明,我们采取的这些教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98.
地质学是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学科,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以南京大学基础地质认识实习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基础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认为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实习基地的筛选、教师队伍的配备、实习内容的制定、实习时间的调整、野外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背景,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并提出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00.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GIS专业教育三三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GIS专业人才培养三三制的初步探索,以期为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教育提供借鉴。主要内容包括,搭架结构明晰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创新性课程与实验三元金字塔式知识模块;建立应用型、技术型、研究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教师指导、制度建设、竞赛推进三大保障措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学生实践技能;在加强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