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51.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街道安全性问题突出,已有研究利用城市视觉要素刻画街道安全感空间分布,忽略了街道真实安全性与安全感间的差异。该文利用街景影像和手机信令数据,结合K-means聚类算法与笛卡尔积运算模型减少“安全感知差异”,以长沙市主城区为研究案例,得到白天、夜晚及总体城市街道安全性分布:1)长沙市主城区安全感指数随圈层数增加呈波动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建筑视觉要素占比下降较快以及天空视觉要素占比逐步上升;2)长沙市主城区呈双圈层结构,白天高安全性、夜晚低安全性以及总体安全性最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中心,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该研究通过对城市街道安全性和低安全性街道的分析提出街道优化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  张昀  崔昆仑 《地理研究》2009,28(6):1528-1536
借助SD法即语义差别法获取人们对台州地区9个城市的整体感知,并研究这些感知与代表城市特征的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台州城市群总体特点较为中庸,但各城市特点各异,基本能分为三组;城市的感知和城市的客观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与客观指标预期相关的感知和实际相关的感知存在一定出入;各种指标对感知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指标、规模指标、区位指标和建设指标;经济总量对感知的作用大于人均经济量的作用;受到客观指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感知依次是:城市现代化的感知、城市规模和繁华度的感知、城市有序度和城市心理距离的感知、城市尺度的感知;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最后得到了特定感知量级下对应的城市客观指标值。  相似文献   
53.
汪德根  陈田  刘昌雪  潘婷婷 《地理研究》2009,28(5):1414-1426
以休闲旅游需求较高的上海、杭州和苏州3市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新休假制度"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实施五个小长假"和"实施带薪休假"对居民休闲旅游行为产生影响的潜在特征,确立了新休假制度9个公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和3市居民对新休假制度的影响感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取消"五一"长假对居民休闲旅游影响较小;(2)对实施5个小长假支持态度反映出居民的旅游需求由初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3)普遍赞成带薪休假制度反映了居民对于休假权利的觉醒,使得居民能享受优质的休假旅游,加强监督和保障机制是确保带薪休假落实的关键;(4)节假日调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4.
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在旅游者感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侠  顾朝林  梅虎 《地理科学》2007,27(1):121-126
旅游者感知是旅游者通过感官获得的对旅游地的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旅游者感知评价涉及的因素很多,评价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确切性,决定了感知评价的灰色性,针对这一特点,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相结合进行旅游者感知的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影响旅游者感知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者感知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依据评价模型以大桂林旅游圈的五个主要旅游地为例,对旅游者感知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表明,旅游者感知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所得结果客观、可信,能够为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和营销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在地图的色彩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色彩单独使用的效果,而且要考虑地图上各要素的色彩配合,即各种色彩在图面上的整体感受效果。电子地图由于有极大的色彩选择空间,背景色也不局限于白色,因而选色、配色比纸质地图更加复杂。用哪种颜色作为背景色视觉效果较好?图面上各要素的色彩如何配合?针对这两个问题,作者设计了电子地图的一个色彩感受实验——色彩配合实验,利用自编的电子地图视觉感受测试软件(TEVP)进行了实验,文中介绍了该实验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6.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夏河县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但也带来场所精神蜕变、识别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对夏河县进行社会调查、路网拓扑建模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场所空间品质、空间活力进行系统地探析,进而对场所单元、丛拉商业文化场所等5处公共场所组团提出了具体的营建策略,并提出场所系统的营造应从构筑系统化的场所、坚持多组团多策略的营造原则、从多主体进行场所营造、营造高通达性的场所、以热点场所单元策动场所组团和场所系统的营造等视角出发营造一个高品质、高活力的场所系统。同时,期望能够为旅游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公共空间评价方法和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58.
杨志  张华  张磊  王成  张春菊 《测绘通报》2019,(11):145-148
随着全球范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作为"传感器"行走在真实社会中制造实时的、实地环境的、大范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具有互动性和实时性的区域环境状况的地理信息。这类数据具有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社会性等特点,成为数据科学家眼中的金矿。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GIS技术和LBS技术日趋成熟,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GIS的生态环境智能感知方法,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APP,实现查询环境质量指数、查看环境污染地图、污染一键分享和解决等功能,从大众的视角感知和获取生态环境信息,为大众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查询方式,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治理环境污染和地理信息资源获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conducted in relation to the fisheries systems of four distinct and diverse European countries: Faroes, Iceland, Greece and the UK. Risk research traditionally attempts to quantify the potential threat or consequences from a range of risk events or hazards. This research, however, adopted a social sciences perspective and so assumed that a risk event or hazard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and that these perceptions are also context and culturally dependent. Risk perceptions were examined and risk registers developed in each country for a range of stakeholder groups. A ‘mental modelling’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a serie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indings were examined in terms of a wide range of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risk theories.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s were noted between stakeholder groups and countries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were examined such as the widely differing fisheries management systems used in each countr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risks and perceptions across a range of fisheries-systems. The findings support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which argue that risk is a subjective, as opposed to objective, concept and that this subjectivity will therefore affect our attempts to assess and manage those hazards we think we can potentially influence or control.  相似文献   
60.
康德哲学中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两大领域间鸿沟的来源以及作为沟通两大领域的判断力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导论的结尾为他的哲学结构所列的那张表完整地表达了康德的哲学观点:主体运用自己的活动机能按照先验诸原理为对象立法,并最终获得了对于对象的知识,而人的心灵机能除了认识的机能(悟性)和欲求的机能(理性)之外,还有能联结这二者的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机能(判断力);2)从哲学一般的领域(即哲学的对象)中,也可以分析出两大领域间鸿沟的来源及判断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