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5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37篇
地球物理   312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2,22(4):312-322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平衡线高度  相似文献   
62.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青藏高原雪深反演及其结果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修正的张氏雪深反演算法,用SSM/I37GHz和19GHz水平极化亮温值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积雪深度,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算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雪深分布,但局部地区误差较大,总体上雪深被高估,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冻土,深霜层,植被以及雪层中液态水含量,雪粒的形状和粒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SSM/I数据较低的分辨率和研究区复杂的地形使反演的雪深与观测的雪深缺少可比性,给精度的评价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63.
冬季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的评估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林海  宋文玲 《气象》2001,27(8):24-27
根据高原积雪和高纬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分析的结果,将高原积雪和高纬积雪作为独立因子分别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做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积雪较高纬积雪效果要好,冬季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时,长江流域夏季易发生洪涝,这也是预测汛期降水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65.
罗文芳 《高原气象》2001,20(3):340-344
利用 195 8— 1992年的有关资料 ,对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高原异常多雪年贵州西部 4月春旱偏重 ;东部夏旱偏重 ,春季低温灾害偏轻。反之 ,高原异常少雪年贵州西部春旱和东部夏旱都偏轻 ,春季低温灾害偏重。  相似文献   
66.
吐鲁番一场罕见降雪天气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罕见降雪天气过程分析表明,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的突然增强是产生降雪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内陆地区积雪分布十分广泛。根据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干寒型”积雪的特征 ,对中国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的季节性积雪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最大积雪深度达 15 2cm(1997) ,积雪层一般由新雪 (或表层凝结霜 )、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松散深霜、聚合深霜层和薄融冻冰层组成。与“湿暖型”积雪相比 ,“干寒型”积雪的性质具有密度小 (新雪的最小密度为 0 .0 4 g/cm3 )、含水率少 (隆冬期 <1% )、温度梯度大(最大可达 - 0 .5 2℃ /cm)、深霜发育层厚等特点 ,并且变质作用以热量交换和雪层压力变质作用为主。据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 (43°2 0N ,84°2 9E ,海拔 1776m)的观测资料 ,中国内陆干旱区冬季积雪期雪面太阳辐射通量以负平衡为主 ,新雪雪面反射率达 96 % ,短波辐射在干寒型积雪中的穿透厚度达 2 8cm。春季积雪消融期 ,深霜层厚度可占整个积雪层厚度的 80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雪粒间的键链首先融化 ,使积雪变得松散 ,内聚力、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 ,积雪含水率也随之增大 ,整个积雪层趋于接近 0℃的等温现象 ,因此 ,春季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全层性湿雪崩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68.
东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雪层密度与剖面特征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对东南极冰盖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50m雪芯及雪坑进行了雪层密度与剖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处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落实化类型,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10.4m和60.4m深霜不育,雪层中为数不多的雏形深霜层厚度仅几厘米,多分布在冰壳层的上、下两侧,16.0m以上,发芯透光性的变化不明显,之下,透光性逐渐表现出韵律变化,雪层中辐射壳和风壳频繁出现,其中辐射壳可作为划分年层的重要依据,综合雪层内的各种层位特征,初步划分出LGB65雪芯的年层约为243a,总的年平均积累率为131.9mm,20世纪60年代年积累率低于平均水平,70年代中期以后,;积累率出现大幅度增加,进250a来该处的年积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69.
Variations of δ18O in the snow which accumulates at a Nordic temperate glacier during the win-ter are not entirely eliminated after a few months of ablation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Survive of isotopicsignals closely relates to the re-freezing capacity of snow accumulated in winter when its temperature wasbelow 0 ℃. The melt-water re-freezing ice layers formed in winter hindered subsequent melt-water percolation in summer when snow temperature was at melting point and, therefore, varied isotopic record wasreserved between these ice layers. The isotopic record in snow pack can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ap-proximate trend of the most recent winter season temper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δ18O values in the snow pack is affected by many natural factors, but 1989-1990 (aglacier balance year) winter air temperatures were reflected in the snow which remained on the glacierAustre Okstindbreen at an altitude of 1 350 m in July 1990. There was larger amplitude of variations ofδ18O values in the 4. 1 m of snow above the 1989 summer surface, but variations in the underlying firnwere relatively small. Melt water percolation modifies the initial variations of δ18O values in the snowpack. At a site below the mean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n Austre Okstindbreen, increased isotopic bom-ogenization within a ten-day period in July accompanied an increase of the mean δ18O value. Although theisotopic record at a temperate glacier is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re factors than is that at polar glac-iers, it can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approximate trend of recent lo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70.
本文通过对1996年1月青藏高原牧区大雪期间的水汽和热量收支的计算,分析了大雪期间对流活动的作用和贡献,并与其他地区夏季暴雨期间的能量平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都只有一个无辐散层和整层维持上升运动,不同的是降雪期间:1)视水汽汇气柱平均潜热加热率要小得多;2)视水汽汇和视热源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次网格尺度涡动垂直输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顶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