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相似文献   
22.
相似性是一种常用的衡量不同图像之间差异程度的属性,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环节.由于地震数据本质上是非平稳的,局部相似性比全局相似性更适用于刻画地震数据的时-空变化特征.现有的局部相似属性可以通过正则化最小二乘问题进行计算,但是其计算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和数据存储空间,难以适应当前的海量数据处理任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相似文献   
23.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樟木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之后,西藏樟木口岸因多次发生滑坡灾害,而导致口岸关闭。为了调查樟木口岸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和变形情况及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减灾防灾,利用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Sentinel-1A和ALOS-2两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通过分析视线向年均形变速率图,圈定了17处疑似滑坡,并对其中的5处典型滑坡进行时间序列形变特征分析,监测识别出的滑坡基本沿318国道所在一侧的波曲河左岸分布。InSAR调查结果表明受地震影响樟木地区的滑坡多分布在沿波曲河左岸的陡峭山体上,中尼公路迪斯岗至友谊桥段的古滑坡出现了局部复活的现象,同时樟木镇居民所在的城区也发育有扎美拉山危岩体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24.
全干涉成像的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偏移成像的微地震定位方法由于可避免走时拾取误差以及可实现自动化定位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绕射叠加方法将能量沿走时曲线聚焦到空间网格点上,进行成像时需要搜索发震时刻.干涉成像方法利用互相关提取的走时差信息可避免搜索发震时刻,但定位结果受数据信噪比的影响较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干涉成像法的定位精度,本文提出一种同时使用互相关和自相关道集的全干涉成像方法,增加的自相关道集提取的S-P走时差可降低震源-检波器方向的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单井监测的理论测试和实际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干涉成像的定位精度高于仅使用互相关道集的干涉成像方法,同时计算效率高于绕射叠加方法.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康拉德界面为18~22 km,阿拉善地区的Moho面深度为38~45 km.河套盆地地壳厚度约52 km,银川断陷盆地和贺兰山下方的Moho面最深为~55 km.鄂尔多斯西缘构造边界下方Moho面变化明显,且黄河断裂为深大断裂直接切割莫霍界面.根据本文的间断面成像结果我们进一步确定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与此同时,我们推测贺兰山以西70~80 km范围内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北段存在地壳增厚变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 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 叠加)和H-κ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详细的地壳厚度图像和泊松比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特征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喜马拉雅构造区内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 介于65~80 km之间;拉萨地体内莫霍面深度介于72~80 km之间;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突变,缝合带北侧和南侧地 壳厚度相差约8 km。研究区域平均泊松比值较小,为0.24,和大多数造山带泊松比偏低的特征类似。研究区域中下地壳广 泛存在强转换界面,该界面可能对应中下地壳高速层的上界面,埋深40~70 km,表明壳内发生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导致 壳内发生重力分异,在中下地壳形成了高速薄层。  相似文献   
27.
Heavy loads of the nutrient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ause severe damage in many waters in the world. Nutrient trading markets where capped firms can buy and sell nutrient load credi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several count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nutrient reduction targets at minimum costs for society. The availability of multifunctional nutrient abatement measures that simultaneously reduce loads of both nutrients, such as wetland construction, raises the issue of credit stacking, i.e. whether a firm constructing the wetland should earn credits for both nutrien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establishing alternative nutrient trading market designs (markets with and without credit stacking, a market for a bundled payment of nutrients, and separate markets for either nutrient) for total costs and achievement of stipulated nutrient reduction targets for the Baltic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abatement cost of achieving reduction targets of both nutrients is always lowest if a market design with credit stacking is established, that markets without credit stacking result in higher abatement cost and nutrient abatement in excess of the reduction targets, and that none of the single nutrient market systems is able to generate the required abatement of both nutrient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Baltic Sea shows that the total abatement cost can be 20% higher when credit stacking is not allowed than when it is allowed.  相似文献   
28.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palaeogeographic organisation of many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the Jurassic Walloon Subgroup, Surat Basin, Eastern Australia, the process of compensational stacking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complex coal layer architecture and is documented in mine exposure, borehole and seismic datasets. Despite this understanding, current best-practices do not formally consider the mechanics of compensational stacking when populating palaeogeography facies in coal seam gas (CSG) reservoir models.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a hybrid modelling workflow was developed in which numerical rules re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are used explicitly to condition an iterative workflow containing traditional geostatistical facies modelling algorithms. The workflow is facilitated by a newly developed open source plugin which allows grid decompaction in Schlumberger PETREL™ 2015. Application of the workflow was tested in a CSG production area containing closely spaced wellbores and a 3D seismic survey. In this area, facies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both traditional geostatistical approaches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hybrid methodology. Comparison of these models suggests that facies models constructed via unconstrained geostatistical approaches often result in unrepresentative realisations, inconsistent with coal seam architectures as observed in seismic and outcrop. The hybrid geostatistical-forward modelling approach developed during this study was better able to reproduce complex alluvial stacking pattern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coal seam amalgamation, bifurcation and washout.  相似文献   
29.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P/V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相似文献   
30.
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伊海生 《古地理学报》2011,13(4):456-466
在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层序的研究中,通过旋回计数和厚度测量,采用费希尔图解法解析高频米级旋回或副层序的叠置形式和空间结构,进而标定三级沉积层序的界面,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而在地下油气勘探区受到极大的限制。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可以根据测井资料求取任一地层段沉积旋回的个数和厚度。根据数值模拟,详细讨论了海平面变化周期和幅度与沉降速率、沉积速率的相关关系,提出高频沉积旋回的分布模式和叠加样式可以指示低频海平面变化的轨迹,这为划分三级沉积层序、标定层序界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以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说明了应用自然伽马测井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步骤,以及根据旋回厚度累积偏差曲线标定层序界面的位置、识别旋回谱系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