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3篇
  免费   3270篇
  国内免费   137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156篇
地质学   7660篇
海洋学   759篇
天文学   344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80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659篇
  2017年   635篇
  2016年   715篇
  2015年   715篇
  2014年   775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720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海洋构造地球物理或构造物理学是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一门很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学科。80年代这一新兴学科有较明显的发展,90年代这一学科在板块运动、驱动机制的定量研究以及在巨型断裂、造山带与盆地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有重要的突破,我国在90年代应加强对南海这一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的构造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庐山-彭山地区伸展构造演化及其对矿产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庆坤  项新葵 《地质科学》1995,30(2):117-129
庐山-彭山地区原是一个经受印支早期伸展机制下所形成的变质核。它在后期又经受了挤压和伸展的多期构造叠加,致成今日面貌。印支早期所形成的伸展拉覆断层为庐、彭及其相关地区的燕山期矿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导矿和储矿空间,对矿产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993.
一种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新型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沉识相分析的新型智能模式识别方法──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关键井研究建立的测井相与地质相的对应关系作为识别模式,通过向识别模式学习获得模式识别智能知识,从而利用这些智能知识识别未知井、未知点的微相类型。本文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原油田文留地区沙四段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划分。  相似文献   
994.
南皮河群位于滇西南昌宁-孟连带西区,其地层序列已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总体呈无序状态,但其内部的各岩片地层仍保持相对连续的地层层序、据此,我们将南皮河群划分为下、中、上段,对其中各段的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作了详细研究。甫皮河群下段为一套浊流、滑塌浊流、碎屑流和等深流沉积类型;中、上段为深水洋盆边缘沉积类型、其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呈拉张状态的深水陆坡-洋盆边缘环境,物源区为西侧的保山-耿马地块。  相似文献   
995.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f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相似文献   
996.
China’s continental crust (CCC) has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7km, with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CUCC) being 31 km and the sedimentary layer(CSL) 5 km in thickness. The CCC, CUCC and CSL measure 12.437 × 10−17, 8.005 × 10−17 and 1.146 × 1017 metric tons in mass, respectively. The mass ratio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to the lower one is 1.8:1. The element abundanc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CCC, CUCC and CSL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2246 samples of various types and some complementary trace element data. The total abundance of 13 major elements accounts for 99.6% of the CCC mass while the other minor elements only account for 0.4%. REE characteristics, the abundance ratios of element pairs and the amounts of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997.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1995,15(1):40-49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积三维空间配置形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逆部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  相似文献   
998.
关于多旋回开合构造及区域成矿若干观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板块说与槽台说相结合是研究大陆演化和矿产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开合构造、板块构造与槽台构造三者在形成机制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多旋口开合构造是指以多旋回开合观点研究的构造,它是研究开合过程中所有地质现象,包括开合序列、开合旋回等。开合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区域性断裂,地壳的扩张与挤压,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构造过渡与构造迁移。开合演化过程称为“多旋回四阶段开合递进律”。开合构造的主要特征具有多旋回性、方向性、不平衡性、迁移性、两重性、层次性和有限性等。开合构造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动力是地球内部热能运转的结果,导致地壳和岩石圈裂开和聚合运动,包括传送带式、手风琴式和雪撬式三种主要的不同运动方式。正是多旋回开合构造发展,导致了多旋回成矿作用。在研究矿床分类时,首先要以多源的成矿物质来源作为矿床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需要注意结合诸如成矿作用、成矿构造环境、成矿理化条件以及含矿建造等因素,以多旋回开合构造一成矿的观点来研究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99.
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陆相湖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针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湖盆的特征,从沉积盆地的构造和边缘背景对海相层序地层的影响出发,讨论了湖水面相对变化、沉积物供给、气候等对湖相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明确指出两种背景条件具有本质差异,海相层序地层学方法不能简单套用于内陆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筱敏  张晋仁 《地质论评》1993,39(3):248-258
为了加速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步伐,本文根据现代沉积体系理论,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首次在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中系统地确定了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近岸水下扇和轴向重力流水道等7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并描述了这些沉积体系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方面的沉积特征。结合盆地断裂活动特点,指出充填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建立盆地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同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富集油气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