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快速增长,两岸不同制度背景下台资农业在大陆发展的时空过程值得关注。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共同演化理论,借鉴制度经济地理学与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企业-网络-制度-政府”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以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高山茶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台湾农业在大陆不同制度背景下的集聚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台湾高山茶产业在永福镇的集聚与演化过程可看作是路径依赖的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创造(1996—2003年)、路径发展(2003—2012年)和路径锁定与解锁(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永福高山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制度和政府相互适应,共同演化,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2.
As a daily necessity and an important cash crop in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tea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Using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model and industry’ s barycenter theory,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ea production and barycenter movement trajectory of tea plantations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between 1986 and 2015. Driving forces of the movement were also analyzed. From 1986 to 2000, tea production in China’s Mainland of grew slowly (by 210×103 t).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ea yield per unit area wa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more than 60%) to the growth in tea prod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1, tea production has grown rapidly, by 1.59×106 t between 2001 and 2015. The increase in the tea plantations area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barycenters of tea production in China have moved westward from the Dongting Lake Plain to the eastern fringe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Guizhou, Guangxi, and Sichuan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ve gradually become regions of new concentrated tea plantations and main tea production provinces. Lower cost of land and labor in southwestern China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In addition, supportive policies and the favorabl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ontribute to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ea industry. Our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result indicates importance to make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3.
安溪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对元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铁观音茶叶主产区福建省安溪县27个茶园采集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风干过2 mm筛后,采用超声振动筛进行筛分,并测定了粒级样品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2000~840μm和840~250μm的大团聚体颗粒占土壤样品重量的73%左右,而250~125μm、125~63μm和63μm 3种微团聚体约占27%;(2)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量的比值与土壤Si O2呈反比,与Al2O3、Fe2O3呈正相关,说明富含黏土矿物和铁铝氧化物有利于大团聚体颗粒的形成。土壤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中Cd、Cr、Hg、Ni、P、Al等多数元素指标的浓度差异明显,除了Si O2、Mn外,其他指标均不同程度地自粗粒级向细粒级逐渐增加,以P、Zn、Zr、Corg最为明显;(3)浸提实验表明,水提取态元素浓度最低,As、Cu、Pb、Zn浸提量由水提取—NH4NO3提取—稀盐酸提取—DTPA提取逐步增加;对于其他元素,稀盐酸提取态Cd、Se较高,NH4NO3提取态Mn、Ni较高,Hg则以NH4NO3提取态和DTPA浸提态较高。表层土壤中多数元素浸提浓度高于亚表层土壤,推断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4.
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农业气象学角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度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的郊县和郊区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相应地区的茶树生长气候适宜态,讨论了在不同采摘期内气象条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05.
从福建省主要茶区的地理、地质环境分析,对全省主要产茶区茶叶中锌等11种主要徽量元素的含量特征作出评价。根据茶的浸泡试验结果及有关标准.对福建省“天然富锌茶”古锌量提出了一个参考指标。在充分分析形成茶叶富锌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肯定了福建省具有丰富的“天然富锌茶”潜在资源.建议予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6.
107.
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例,分析旅游解说对游客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程度,探讨旅游解说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来平衡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帮助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研究表明,旅游解说特别是导游解说在游客知识获取、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基于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分析了2020年1月10日—5月10日茶树生长发育气候实况,对2020年安徽省霍山县黄芽茶叶的气候品质进行评价,并确定最佳采摘期。结果表明:霍山县茶叶种植基地于2020年4月20日—5月3日采摘的霍山黄芽茶叶鲜叶气候品质评价等级为“特优”;4月1—4日、14—19日采摘的鲜叶等级为“优”;其余时段等级为“良”。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评价江南茶区茶树栽培适宜性,本文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筛选出年平均气温、年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3℃出现的频率、4—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质地等9个评价指标,应用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图和茶树栽培现状,经细网格推算,构建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模型,将江南茶区茶树栽培区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分别为317518.3km~2,410343.3km~2,148064.5km~2,分别占江南茶区评价面积的36.25%、46.85%和16.9%。利用浙江省松阳县茶树种植现状分布图对松阳县茶树栽培综合适宜性区划结果进行检验评价,表明松阳县茶树栽培适宜性区划结果与茶树种植的分布现状比较吻合。评价结果可为茶树栽培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唐婷婷  牟军  田文明  唐佐其  强希润  王安华 《贵州地质》2020,37(3):244-250, 232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发育与玄武岩风化壳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化。本文通过对贵州西部普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古风化壳型铁矿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玄武岩风化壳剖面普遍发育铁矿化,但铁矿体主要呈透镜体产于喀斯特洼地或溶斗之中,剖面上表现为Fe由上而下运移富集的特征。7件岩(矿)石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贵州西部普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玄武岩风化壳普遍富集Fe、Ti、Al的氧化物,As、Sb、Cu、Nb、V、U、Zr等亲硫及高场强元素。该区部分样品TFe2O3、TiO2含量达到工业品位,Al2O3也呈不同程度富集,具有铁-多金属富集的特征。此外,研究区Fe倾向于喀斯特洼地富集,而Ti、Al则倾向于残留喀斯特斜坡富集,具Al、Ti与Fe差异性分离的特征,这可能与玄武岩间歇性喷溢,古地理特征,风化作用及频繁海侵、海退事件关系密切。综合研究表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推动了贵州西部古地理格局的演化(喀斯特不整合洼地),并造就了(矿源层)高铁钛玄武岩堆积。贵州西部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古风化淋滤作用及古地理格局演化对Fe的迁移及富集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因此,对于贵州西部二叠系茅口顶部玄武岩风化壳及其古地理恢复的研究是寻找玄武岩风化壳型铁矿床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