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31篇
  免费   9109篇
  国内免费   11210篇
测绘学   6154篇
大气科学   6852篇
地球物理   9053篇
地质学   27717篇
海洋学   6657篇
天文学   3492篇
综合类   4085篇
自然地理   11340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758篇
  2022年   2036篇
  2021年   2374篇
  2020年   2268篇
  2019年   2610篇
  2018年   2083篇
  2017年   2428篇
  2016年   2499篇
  2015年   2700篇
  2014年   3373篇
  2013年   3554篇
  2012年   3500篇
  2011年   3593篇
  2010年   3011篇
  2009年   3582篇
  2008年   3531篇
  2007年   3706篇
  2006年   3546篇
  2005年   3235篇
  2004年   2873篇
  2003年   2597篇
  2002年   2248篇
  2001年   1927篇
  2000年   1935篇
  1999年   1664篇
  1998年   1418篇
  1997年   1105篇
  1996年   910篇
  1995年   778篇
  1994年   733篇
  1993年   596篇
  1992年   497篇
  1991年   373篇
  1990年   280篇
  1989年   204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We present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study of how small stellar systems merge to form larger ones. As we display the families of galaxies in the μe - Re plane (effective surface brightness versus effective radius) we realize that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ypes occupy different loci, evidencing the different physical mechanisms operating in each family. As proposed by Capaccioli et al. (1992) this diagram is the logical equivalent of the HR diagram for stars. Here we take some initial steps in understanding of how we can establish the evolutionary tracks, solely due to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μe - Re plane, ultimately making a dwarf elliptical to turn into a normal elliptical galax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72.
73.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subalpine/alpine conifer forest to subalpine/alpine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from alpine steppe to alpine desert i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and from alpine meadow to alpine stepp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reg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began about 9 ka from the southeast, and a wide ranging level of increased humidity developed over the entire of the plateau around 8-7 ka, followed by aridity from 6 ka and a continuous drying over the plateau after 4-3 ka. The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s of the plateau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as a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nd its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expanded northwards  相似文献   
74.
75.
空间数据仓库的认知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理论上探讨了空间数据仓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十一个层次的世界模型通过十个算子转换的过程,对十一个层次世界及十个算子概念进行了较详细地讨论,并用代数系统对其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76.
重庆地面最高气温与最大风速年极值的渐近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重庆1951-1990年间地面最高气温和1956-1990年间地面最大风速年极值的记录,采用韦伯分布和耿贝尔分布分别对其渐近分布进行拟合.通过统计推断,找出重庆地面最高气温和地面最大风速年极值遵循的最佳渐近分布--韦伯分布.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的卤素元素(F、Cl、Br、I)的形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退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江汉平原东部区和鄱阳湖区地下水中Br、I元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及它们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南部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分析对比,指出该区是一个形成Br、I矿泉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8.
本文是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探讨广西老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该矿床位于海洋山复式背斜南段的老厂穹窿构造核部,铅锌矿化受构造、地层和岩性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NE向组张扭性断裂构造中;围岩为寒武系白云岩,板岩、砂岩;矿石类型以锌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以闪锌矿、方铅矿与石英、白云石为主,具充填、交代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平均品位含Zn9.94%、Pb1.50%;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据地层岩石元素丰度值、稀土元素配分和稳定同位素数据、资料,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热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因此,认为本矿床实属产于寒武系轻变质岩中的层控矿型大气降水热液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79.
成生于冰碛扇内,经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成矿作用,以砂金形态分布而富集成矿的金矿称为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它具有沿造山带一定标高范围成群、成带分布,沉积物为近源且半胶结,砂金呈面状分布,并以粒金、块金为主,具胶状、浑圆状、包块状构造形态,分布极不均匀等特征。冰碛扇型砂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河成砂金矿床有本质的区别。它的成矿作用模式是:造山带下地壳富含的活化金通过新构造运动活化的断裂运移地表,经地下流体和地表流体的迁移聚集到冰碛扇这一封闭稳定的生物、物理、化学障环境中,主要经高效聚金微生物有机胶体成矿作用沉淀、再生加大形成砂金,逐步富集成矿床。而红色磨拉石建造中风化离解的Fe,Mn物质对沉淀环境pH值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在我国西部造山带内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是砂金矿床中一重要类型,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0.
北部湾北部海上油田的开发工作始于50年代,60~70年代作了大量地质工作。改革开放后,油气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发现油气构造6个,含油面积超过40km2,石油地质储量约4亿t,已开发油田2个,揭开我国南方油气资源开发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