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8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283篇
测绘学   910篇
大气科学   384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601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3篇
自然地理   30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戴福初  李军  张晓晖 《地球科学》2000,25(2):209-214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场地选址的基础 .以兰州市为例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为开发平台 ,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 ,将城市用地类型分为高层建筑用地、多层建筑用地、低层建筑用地、垃圾填埋用地及自然保护用地 ,系统分析了各类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对不同的用地类型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GIS与评价模型的结合可以快捷、准确地进行城市建设用地与地质环境的协调性评价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report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visualisation of urban landscapes.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contstruction of 3D models of urban and built environment for which a host of digital mapping and rendering techniques are being developed. This paper extracts some of the cases that we came across during worldwide interviews carried out in March 2000. Building on this review, we identify the range of data and techniques adop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3D contents and how they could contribute to geographic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 A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GIS and its related methods for their capacity to accommodate the demands for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93.
Using GIS for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oqing Du 《GeoJournal》2000,52(3):213-221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system can be abstracted as three main components: a set of points, which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ity; a set of lines, which indicates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cities; a set of spheres, which indicates how and to which extent each city affects the area around it. Even if such substance of urban system coincides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GIS for spatial or geometric data types such as point, line and region,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is point. By an evidence analysis of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potential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of GIS for urban system is attempted in this study. We find GIS acts as an efficient tool not only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which including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extraction of principal linkages among cities, and delimitation of subsystems; but also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and dynamics of urban syste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94.
城市生态环境形象设计的生态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禹贡 《地理科学》2004,24(5):605-609
城市生态背景值包括自然生态背景值与人文生态背景值。城市生态背景值越高,城市生态环境形象建设与管理的成本就越低。通过城市生态背景值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量化分等,在选择分析的中国14个特大城市中,生态背景值相差甚远。按综合分值分等,第一等空缺,第二等和第三等分别只有广州市和上海市,第四等有7个城市,第五等有3个城市,得分最低的第六等有兰州市和乌鲁木齐市。按自然生态背景值分值划分,第一等空缺,得分最高的第二等只有广州市,最低的第九等是乌鲁木齐市。按人文生态背景值分值划分,第一等空缺,第二等是北京市,其余为第三等和第四等。文章以城市生态背景值为依据,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广州市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城市变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南京地铁稳定性优势面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地铁为例,运用优势面理论分析方法,对控制城市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优势断裂进行了分析。并对土体中具有规模效应的构筑物的稳定性分析发展了一套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和优势层判定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南京地铁场区优势断裂和优势层的分析。确定南京-湖熟断裂和定淮门-彭楼断裂为控制场址区工程地基稳定性的场区优势断裂,并控制着鼓楼岗和小红山地铁隧道的稳定性;地铁隧道在土层中最佳持力层为O3的硬粘土层Ⅲ1,其次为Q3的软粘土层Ⅲ2。敏感层为Q3的软粘土层Ⅱ2和饱和松砂层Ⅱ4,在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情况下,地铁隧道的底部标高以-5--15m为宜。  相似文献   
996.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地理研究》2003,22(6):760-768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997.
苏南地区近20年城市用地扩展的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结构演变是城市化过程在空间地域上所反映的重要特征。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乡用地矛盾也日趋突出,尤其是本来人多地少的苏南地区更是如此。本文试图通过近20年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用地扩展和结构演变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探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宏观调控对策,为城乡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8.
3维城市模型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本文在对已有的3维(3D)城市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建筑物模型的构造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层组合模型方法构造建筑 及在此模型基础上的动态显示、空间分析和交互操作等功能,并开发了一个应用系统(3DTOOL)对3D城市模型中的地形和建筑物进行整体维动态显示和操作。最后利用约4km^2试验区对本文提出的模型和开发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走出地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理  邓毛颖  林小华 《热带地理》2000,20(3):180-184,188
自世界上拥有第一条地铁以来,人们对城市快速轨道地上线特别是高架线存在着偏见,主要是在对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影响方面。文中从快速轨道的高架线对城市环境和景观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阐明了城市快速轨道走出地面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可以控制在人们接受的水平,其高架线路也可以对城市景观起到强化的作用,城市快速轨道走出地面节省建设资金有利于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改善城  相似文献   
1000.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市地域范围 (规模 )、经济社会结构、职能结构、形态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趋势 ,探讨了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因子 ,并对近代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系列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