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的分析与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1年以来地震台站的资料分析情况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的资料产出情况,通过分析表明,由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具有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特点,2003年利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分析地震的数量比传统的模拟记录提高30%~40%。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到了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 结果表明,由于使用的震级计算公式和观测仪器不同,IGCEA测定的面波震级总体上要比NEIC测定的结果偏高0.2级;对于3.5~4.5级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3级;对于5.0~6.5级的地震,IGCEA偏高0.2级;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IGCEA偏高小于0.1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快速震源机制解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2004~200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哈佛大学(HRV)对同一地震快速震源机制解的测定结果.比较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两者矩震级结果;计算同一地震不同反演结果的P轴、T轴空间取向差别.比较结果表明,除了少数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存在明显差别,震源机制类型一致的事件占总数的6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矩震级比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结果偏小,平均偏差约为0.35.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P轴、T轴空间夹角分布较分散,在大约30°附近分布频度较大,这可能代表两个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 结果表明, 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 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 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 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 7.7(NEIC), 7.7(ERI), 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 平均为MW=7.7. 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 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 其面波震级MS=8.0, 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正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每天汇集的数据量达到40GB,可以说,我国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如此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监测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基于GT3的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EDAGrid项目的需求, 通过应用Web服务技术和网格计算技术, 构建了基于GT3的网格计算应用平台, 在有4个节点的网格计算平台上(其中只有3个节点参与了科学计算任务)进行了地震应力触发计算实例(以川滇地区为例, 共有17个断层), 系统耗时为13min25s, 如果只在一个节点上进行计算, 则需要时间为35min10s。 该实例的成功运行证明, 基于网格技术构建的计算平台可以解决传统的地震领域内的科学计算问题, 在时间效率上可以提高许多, 如果应力触发计算本身越复杂, 网格的计算资源越丰富, 网格计算的执行效率会体现的越优越。 通过这一科学计算试验为网格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做了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葡萄牙破坏性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DETW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葡萄牙破坏性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的构成、地震与海啸信息的检测、海啸预警信息的发布。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 (MS7.0)地震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发生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了地震速报参数. 该文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97个台站的资料对地震速报参数进行了修订, 得出: 四川芦山MW6.7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8时2分47.5秒(世界时间0时2分47.5秒), 震中位置为30.30°N、 102.99°E, 震源深度17 km. 该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 短周期体波震级为mb6.0, 中长周期体波震级为mB7.0; 利用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 得到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 走向17°/倾角48°/滑动角80°; 节面Ⅱ: 走向212°/倾角43°/滑动角101°, 矩震级为MW6.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本次地震为面波震级MS7.0,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发布为矩震级MW6.6. 为了消除这种差别, 建议我国也应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 使震级的发布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剪切位错点源作为震源模型,采用横向均匀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作为地壳近似模型,使用F-K波数积分法计算格林函数并拟合理论地震图.在已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宽频带数字资料,选取了2002~2003年间发生在国内Ms≥5.4的5个地震事件进行震源机制解测定.并且,将测定结果与HRV的矩心矩张量解、USGS的地震矩张量解、中国地震信息网的速报震源机制解分别进行了对比,通过实际计算表明测定结果是可靠的.从而初步验证了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F-K波数积分法测定震源机制解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lease of CNDSN (Department of Earth- 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002), an earthquake with surface wave magnitude MS=8.1 shook west of Kunlun Mountain Pass (KMP) at the juncture of Xinjiang, Qinghai and Xizang on November 14, 2001. This is the largest and the only MS>8.0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over 50 years since the August 15, 1950 MS=8.6 (MW=8.6) Chayuearthquake in Tibe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